在當今數字化時代,互聯網如同一把雙刃劍,為未成年人帶來豐富信息與廣闊視野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隱患。隨著 “觸網” 年齡的不斷降低,如何讓未成年人享有健康的網絡空間,已成為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網絡沉迷是威脅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首要問題。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手機、平板等智能設備在未成年人中幾乎人手一部,網絡世界的誘惑讓他們難以自拔。今年國慶假期,河北廊坊的張女士與孩子展開的手機拉鋸戰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孩子一放假就成天抱著手機,對戶外活動興趣缺缺,這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身體健康,更可能導致他們在學習、社交等方面出現障礙。而網絡上一些游戲、短視頻平臺為了吸引用戶,不斷推出各種具有成癮性的內容,使得未成年人更容易陷入其中。因此,網絡平臺應肩負起社會責任,進一步優化 “青少年模式”,從時間限制、內容篩選等方面加強管理,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
網絡詐騙也是未成年人在網絡世界中面臨的重大風險。未成年人涉世未深,缺乏辨別能力,容易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者。比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抽獎、返利等虛假信息誘騙未成年人轉賬匯款;還有的通過盜號等方式獲取未成年人的個人信息,進而進行敲詐勒索。為了提高未成年人的防范意識,學校和家庭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網絡安全課程、舉辦講座等方式,向學生傳授網絡詐騙的常見手段及防范方法。家長則要在日常生活中,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網絡世界的復雜性,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此外,不良信息的泛濫也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存在著低俗、暴力、血腥等不良內容,這些內容會對未成年人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在今年的 “清朗?2024 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 專項行動中,網信部門就查處了一些短視頻使用低俗粗俗語言篡改兒歌、傳遞不良價值觀等典型案例。這充分說明,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堅決清理不良信息,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守護未成年人的健康網絡空間,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以身作則,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絡,培養孩子良好的上網習慣。學校應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將其納入日常教學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網絡平臺要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只有政府、學校、家庭和網絡平臺等各方齊心協力,才能為未成年人打造一個健康、安全、有益的網絡空間,讓他們在網絡的海洋中茁壯成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