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邑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可邑鎮)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科邑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
可依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縣北部。距彌勒縣城21公里,距石林風景區40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海拔1930公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奇峰怪石林立,樹木茂密,山巒疊嶂,森林覆蓋率達80%。可一村不僅是阿細月舞的發源地,也是阿細創業史詩《阿細仙記》流傳最廣的地方之一。是彝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阿西月舞、阿西火祭、阿西斗牛、阿西摔跤是可依村的特色旅游活動。古老淳樸的阿溪婚俗、民俗風情和自然優美的生態環境,可以讓游客感受到人與自然的聯系。的和諧。
可宜民俗文化生態村寓意吉祥之地。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彌勒縣北端,東經10305度,北緯2402度。科宜村距省城132公里,距昆河公路5公里。面積32平方公里,海拔1780米。屬喀斯特封閉發育的高山地區。呈現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奇峰怪石,植被種類繁多。他們共生共生,森林面積1920畝,森林覆蓋率80%。科一村1564畝耕地被鋸齒狀的巖石割裂。人和動物依靠家庭水窖獲取飲用水,主要經濟收入依靠種植煙草和核桃。這里居住著彝族阿細支系188戶718人。 2011年旅游收入150萬元,接待游客2.5萬人次。 2011年,人均收入5800元。
可宜位于西、南、北三坡,掩映在核桃、香椿樹叢中,青山環抱,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可一村是阿西族歌舞《阿西月舞》的發祥地之一,也是阿西族創業史詩《阿西仙記》流傳的地方之一。也是云南省民間傳統文化保存最完整、最早的村落。進行反蔣武裝斗爭的根據地之一。
1. 可邑烽火臺
烽火臺是阿細族用來傳遞信息的。古代阿細人多于戰亂、盜匪。為了保證信息的傳遞,每個村寨的山頂都建有許多烽火臺,能見度極佳。硝煙散盡后,保存下來的烽火臺已成為旅游景點。 。科邑村有烽火臺三座,相距一里。硝煙再次升起,鼓聲響起。但烽火臺傳遞著貴客到來的信息,表明貴客已經到來。請村里的人來殺雞。宰羊,備酒,載歌載舞,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2. 可依村門
古代,為了防止土匪、猛獸、瘟疫的侵襲,阿細在每個村莊都修筑了城墻。科邑村也建有城墻。共有三座城門。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那個被保留了下來。成為一扇歡迎的門。科邑村在此舉行隆重儀式,熱烈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進村要舉行三種儀式。一是跨過點燃香葉的“火坑”(阿細人相信香葉可以驅鬼避邪),意思是凈化客人身上的污垢;二是喝一口農家玉米釀的米酒。 ,意思是消除客人的睡意;三是載歌載舞迎接客人,表示客人已成為易家的一員,可以干凈利落地進村了。
3、茂密的枝干林
阿細族從原始時代到現代,都有傳說,他們的祖先是遠古時祖母與龍所生,因此有祭龍祭祖的活動。人們相信,每年農歷二月初三,各村的龍神或祖先都會聚集在自己的米脂山林中。相關人員前往畢摩主持祭祀活動的米脂山,共同祈求龍神(祖)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牲畜興旺、歲歲平安。
米支節是阿細族對全人類生存繁衍的追索,是一種崇拜繁衍的活動。
每年米脂節前,都要選出一位在村里有很高威望的長者作為神。被選中的人必須提前三天凈身(洗澡,不與女人同寢)等。 二月初二,被派來作為代表的男子牽著山羊從村里走出來,并攜帶谷物、酒和其他物品。祭品裝在集裝箱里進入茂密的森林。一棵高大的神??樹下,神祇端坐在地上。幾位長老恭敬地將祭品放在神像面前。信徒們莊嚴地站在神樹前。畢摩唱起祭歌。畢摩唱完后,就把自己帶來的山羊宰殺了,把其他的山羊也都殺了。祭品集中在神樹下,大家向神樹、神明磕頭。
祭祀儀式結束后,一群天真可愛的小男孩娃娃從茂密的樹枝中鉆出來,每個人都打扮成小羊羔,唱著:“給我刀,給我繩子,吃,吃,挖,挖,青蛙跑上來。”他們背靠池塘,蟑螂成對出現在爐子上。”是啊,田野里的螞蚱尾對尾,老貓半夜一直喵喵叫……”一邊唱著,它們就向村子跑去。 到了村子,這些小羊羔們唱著歌,走了過去。挨家挨戶要白酒喝,意思是給他們錢 小羊喝了水 在村中心的打谷場上,神家的親戚把羊分成了塊,舀出了糯米粥。意味著在種子神的庇佑下,牲畜興旺,人丁興旺。 一切儀式結束后,大家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密林邊的空地上生火做飯。神將把五谷種子送到村里的各家各戶,小孩子們就會跟著唱一些有關繁衍的兒歌。
四、阿細跳月的由來
這里有一個美妙而感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阿細人居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大火。山巒、田野都被熊熊大火所覆蓋。阿西的家眼看就要被大火吞沒了。阿西族青年阿哲毅然帶領群眾用樹枝毆打群眾。山火發生時,為了不被火花燒傷腳,人們不由自主地大喊“嘖嘖嘖”,邊喊邊跳,邊點火邊點火。經過三天三夜的奮戰,野火終于被撲滅。阿細人欣喜若狂。為了慶祝滅火的喜悅,男人們將樹枝抱在胸前,女人們拍手。男女們排成兩排,跳起來,直到月亮出來。進化后,阿希跳上了月球。從此以后。如今,青年男女通常以跳月亮的形式表達對彼此的愛意。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關心和支持“月上阿細舞”,讓他們走出國門、走出省區、走出國門。赴波蘭、朝鮮、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美國、日本、奧地利、香港、澳門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 1986年,美國樂壇將《阿西舞向月球》列為世界十大著名音樂作品之一,并在白宮休息期間播放了《阿西舞向月球》。
5.生活場景圖
阿細族的生產生活豐富多彩,充滿詩意。以下是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場景。
1、阿溪地區,每年五、六月份,山上、田間都會生長一種野生食用菌——雞杉。新出土的雞樅肉質細嫩、肥美,是阿細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圖為彝族阿細族挖雞樅樹的情景。
2、阿細人是一個聰明、智慧的民族。他們基本上就地取材制作自己的生活用具。圖為阿細族用當地的西瓜樹制作木桶來運水。
3、有句話叫“靠山吃山”。阿溪山區資源豐富。圖為阿細人吃野生黃蜂。
4、圖為阿細族婦女在農忙之余,用一種名為“香??門”的樂器演奏阿細族民歌,抒發她們對生活的幸福感和對青春的懷念。
5、《阿細仙記》是阿細族的口頭創作史詩。反映了阿細族的創作歷程、愛情故事、婚喪嫁娶等。圖為兩位老人在演唱《阿細仙記》。通過念誦,阿希辛吉可以代代相傳。
6、由于阿溪山區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巖石多,土地面積小,不適宜機械化作業。因此,聰明的阿細人就用牛來耕地。圖為阿細族用牛和自制的耙子在耕地里播種。
7、阿溪一帶竹子隨處可見。勤勞的阿細族用竹子編織各種生產、生活容器,用來承載和盛裝食物等物品。圖為阿細人背著籃子制作。
8、過去,阿溪地區生產生活水平較低,各種生活用具匱乏,人們只能靠自制的生活用品進行勞動。圖為阿細族自制鐮刀用于理發。
9、阿細族婦女聰明、善良、心靈手巧。她們善于用色彩繽紛的刺繡來裝飾、裝飾自己,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他們的衣服上滿是手工繡制的花鳥和各種象征圖案。 。圖為阿細族婦女在刺繡。
6. 屋檐圖案
阿細族的屋檐、墻壁上,根據各家各戶的喜好,繪制蝙蝠、老虎、大三弦、牛角等圖案,表達圖騰崇拜,保護家人和孩子免受四季之苦。
7、阿細族崇拜老虎
阿細族歷來崇拜虎,認為虎是百獸之王,極其勇猛,能夠征服一切,因此將虎視為自己民族的圖騰,自視為虎民族。他們像老虎一樣勇敢。老虎能保護自己的安全,所以自稱:“倮宮”。 “倮”是彝語“虎”的讀音和意思。
八、阿細族婚俗
阿細青年男女年滿十七、十八歲,可以自由戀愛、選擇婚姻。阿細男女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媒人,也不需要介紹。相識的機會一般有四種:通常是在《阿喜舞對月》時相識;二是邊唱《仙姬》邊互相訴說情意,表達相識之情。三是在生產、生活中相互了解;第四,他們在摔跤中認識了彼此。 、去市場和其他各種事情——在現場互相了解。
阿細青年男女的結婚手續極其簡單。不需要聘禮、嫁妝或宴會。婚禮的很大一部分是在分娩期間進行的。雙方同意后,就定下結婚的時間。結婚那天,女方帶著自己的勞動工具在兩個村子的交界處等待,男方去接她回去。一回到家,男人就說:“媽媽,爸爸,我把兒媳婦帶回來了。”女人說:“爸爸媽媽,我是來給你們做兒媳婦的。”經過一天的工作,可以考驗女人的吃苦和節儉的能力。如果出現任何問題,訂婚將被取消。如果她滿意,男方會在第二天回到女方家。進家門第一件事就是打水。如果女孩父母同意這門親事,就請挑水的未來女婿進屋,把水倒進水箱里。如果您不同意,請勿將其倒入罐中。從男方回家之日起,到女方回家為止,無論離家有多遠,當晚吃過晚飯后,她都必須回家。回家的路上,新媳婦提著提前找來的柴火,男人則提著斧子和柴火,等到夜幕降臨才到家。這就是“一擔柴盡忠,一擔水保一生”的內涵。
9. 驅除火魔
阿細族從古至今都有這樣的傳說:遠古的時候,世界上沒有火。人們凍得瑟瑟發抖,手腳發麻。他們只能擠在一起取暖。有一個人名叫“穆登”,騎在一棵爛樹上。他用木棍連續在腐木里鉆了三天三夜。鉆了三天三夜,他的身體變得溫暖,腐木中冒出了火花。從此,世界有了火。火給人們帶來溫暖、光明和希望。不過,火中依然存在著一些火魔。火魔會燒毀房屋,燒毀森林資源,給人們帶來許多災難。所以,必須驅除火魔。每年2月至3月,根據村里的氣候條件確定比較適宜的一天。村長帶領畢摩等村里相關人員趕走火妖。即畢摩念經鉆木生火,取出的火花稱為“新火”,火魔被兩人分開并抬走。村里的青年男女在臉上涂上有的人抓牛糞、馬糞、爐灰,有的人拿著木刀、木棍、木棍等。叉子等工具,將火妖趕出村子,不會傷害村民的財產和森林資源,同時也起到警示人們安全用火的作用。
10.阿希祭火
阿細“火祭”是彌勒彝族阿細人特有的原始宗教文化。相傳,在遠古時代,閃電擊中的“火”被風雨澆滅了。阿細先民鉆木取火,二月初三火花四濺,再次帶來歡樂和溫暖。為此,彝族阿細族崇拜“火”為萬物神力,并定農歷二月初三為“火”命日,舉行隆重的祭祀狂歡活動,如:為“舞火神,迎新年火”。
活動前夕,家家戶戶內外、村里村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準備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賓客。出嫁的姑娘們要回娘家打水挑柴,為過節做準備。晚上,各家都請客人圍坐在火塘旁,主人用瓜子、花生、玉米甜酒招待客人。他們談論友誼、談論日常生活、展望未來,火花四濺,歡聲笑語。在這歡樂的氣氛中討論了火祭的事情。
龍是阿細族的“王”。先有“龍”,后有“火”。 “龍”和“火”都給阿細人帶來了很多好處。 “龍”主天,祭龍必帶來風調雨順、風調雨順。火祭的前一天(二月初二)是祭龍日。一大早,村長就召集了村民,抬著祭品和生豬,來到了米脂山。龍樹腳上鋪滿松毛,擺好供品,殺豬,念經,燒香,跪拜。祭祀結束后,他們在米脂山上吃祖先餐。宴會達到了最高潮??,大家歡呼雀躍,一起喝酒,舉杯祝愿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四時平安。
二月初三是“火祭”日。天一亮,家庭主婦們早早起床,梳妝打扮,用煮糖蛋、糕絲招待客人。青年男女盛裝打扮,準備祭火用品,并在家里生火。全村人舉辦了豐盛的中餐招待遠道而來的客人。松毛鋪街舉行長宴,大家不分貴賤,飲酒歡慶,共慶吉日。
下午三點左右,在畢摩大師的帶領下,壯士們將準備好的“火神”抬到了龍樹腳下。他們用一根木桿當杵,挖進事先挖好的干栗樹洞里。他們不停地打磨鉆頭,直到火花鉆出來,才放進盆里。火祭隊吹響了號角,大聲喊道:“火神來了,大家都來接火……喲……喲!”兩個壯漢扛著火,拿著刀棍(棒)開路,護送他們進村。他們在喊叫聲中穿過街道,繞村走一圈,將村屋周圍的“邪靈”全部趕走,并重新點燃新的火。早已熄滅的火坑里,加薪常年燃燒。
下午五點左右,村里的男人們聚集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喬裝打扮,用五種顏色的顏料,紋著精致的紋身。有的男人打扮成女人,有的打扮成兇猛的怪物和魔王,大多數都用棕色的皮膚、樹葉、地藤遮住下半身,而小男孩則完全赤裸——一個“小陰莖”是精心繪制的。裝飾完成后,畢摩率領的祭火隊扛著火,用“辟鬼符”開道。妖魔鬼怪們手持彩刀、木劍,聚集在“火神”周圍,沿街瘋狂叫喊、跳躍,用著詭異幽默的鬼腦。他畸形夸張的動作引得圍觀的人哄堂大笑。色彩繽紛、活潑的五種顏色的人們護送“火神”到村里,畢摩為“火神”點燃篝火。
當黃昏降臨,夜幕降臨時,熊熊的篝火周圍已經擠滿了圍觀的人。他們情不自禁,舞動著五種顏色的人,狂歡著吶喊,在歡呼聲中跳上火堆。還有翻越防火柵欄、跳入火陣等各種丑陋的表演。五種顏色的人們圍著篝火跳舞,敬拜神靈。在這個盛大的演出之夜,熊熊的金色火焰照亮了山野,激發了人們的熱情。男孩們玩得很瘋狂,女孩們也玩得很瘋狂。大家翩翩起舞,熱情參與,表達了對火、土地、祖先的崇拜和親切。
獨特而迷人的“火祭”狂歡,是彌勒西山阿細人保存較為完整的火文化。 2006年,省政府公布阿溪村紅灣村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
地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城22公里處(西三鎮科依村)
類型:民俗村
游玩時間:建議1-3小時
電話:-;0873-
官方網站:
開放時間:
9:00-18:00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