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重溫張吳禮讓的典故。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沖上熱搜,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其蘊含的“六尺巷”精神彰顯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退讓三尺,造就亙古佳話。六尺巷的故事,源自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家人與鄰居吳家因宅基地發生爭訟。張英回信中的詩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僅化解了爭端,更讓兩家各退三尺,成就了“六尺巷”的美談。“退讓三尺”的小小舉動,塑造了鄰里和睦的典范,也使得六尺巷超越了家族、地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標桿。禮讓并非放棄,而是一種胸懷寬廣的格局。這種價值讓六尺巷成為世代桐城人的精神信仰,見證了世間和平相處的美好可能。
六尺巷窄,其理甚寬。六尺巷的故事雖發生在古代,但其精神內涵卻具有彌足珍貴、亙古亙今的當代價值,濃縮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庸、謙和的智慧。《禮記·禮運》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左傳·隱公六年》寫道:“親仁善鄰,國之寶也”,《論語》學而篇·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即在禮節的運用中和諧最為重要,這啟示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承襲小巷大義,促進和諧發展。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歷史節點,經濟建設全面高速發展的今天,守牢精神文化陣地尤其重要,這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性作用,這要求我們積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我們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六尺巷里天地寬,讓他三尺又何妨。張英的家書如大海上燈塔,指引今天的我們兼容并蓄、禮讓寬和。它提醒我們,不論家庭,還是國家之間,只有做到互讓三分,方能呈現和諧的美好姿態,成就和諧共處的局面。六尺巷故事的禮讓精神的延續和發揚,不僅是對傳統美德的敬重,更是當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需求,讓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保有一份溫情、堅守一份美德,攜手共建和諧美好的未來。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周吉成(武漢經開區)
責編:王舒嫻【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