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聞訊 "我投身普法工作,是因為本地的一起傷害案件。受害者被傷害后,因為涉及容貌毀損,依法應該在傷后6個月進行法醫學傷情鑒定。但是,大多數網民對這個規定不了解、不理解,因此對鑒定時間問題產生了質疑,并掀起了輿論熱潮。"10月29日,安徽省公安廳警務技術四級主任、《法醫秦明》系列小說創作者秦明在2024年全國網絡普法行安徽站啟動儀式上分享普法故事和心得。

當時,關于該起傷害案件謠言四起,秦明決定利用剛剛開通的微博與網友對話。秦明在網上向大家普及了有關人體損傷程度鑒定的標準和方法,取得了一部分人的理解。"這一件事,極大地鼓舞了我在普法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念。"從此,秦明走上了網絡普法的道路。
在長期的網絡普法過程中,秦明逐漸發現大部分能夠引爆網絡的,都是有關人身傷、亡的案事件。而在人身傷、亡案事件中的核心問題,通常來源于法醫工作。很多熱點事件因為群眾不理解法醫學專業知識和工作程序而產生了疑惑和質疑。于是,秦明認為利用一名法醫的身份去普及法律、科普知識非常有必要。
秦明在啟動儀式現場向大家分享了幾個案例。比如,某媒體曾經使用"某地警方荒山秘密解剖尸體,被指盜取死者器官"的春秋筆法來吸引網民眼球。實際上,這就是因為某地不具備尸體解剖室的條件,于是在偏僻場所常規進行一起命案的尸體解剖而已。對此,秦明當時便引用了《法醫學尸體解剖》行業標準和《刑訴法》相關規定,解釋了這一行為,對謠言進行辟除。
"雖然在一些輿論熱點案事件發生后,針對性地科普普法可以有效解決一部分網民的困惑,但是一旦有別有用心之人帶節奏或者造謠,部分網民就會先入為主,對警方通報、專家解讀都難以接受和相信。"那如何讓網絡普法更加有效?秦明認為需要把法律精神、辦案思維、法醫常識事先就深埋在網民的心中。
秦明認為,網絡普法工作應該做在平時,這就相當于給網民們打了一針"謠言疫苗",提高其謠言免疫力。這樣,在熱點事件發生后,網民們就不容易被謠言侵蝕,這就是常說的"潤物細無聲"。

有了這樣的觀點指引,秦明繼續在各個媒體平臺開辟戰線,打造標簽鮮明的網絡賬號,"法醫秦明"全網粉絲超千萬,用科普普法的方式吸引愛科學、懂事理的網友。
不止于此,秦明還進軍文學界,以真實工作經歷作為素材,撰寫以法醫為主視角的刑偵探案小說。這些小說總銷量近千萬冊,有聲節目點擊量超過3億。一時間在讀者之間掀起了"法醫熱"。同時,積極和影視方取得合作,制作精良的電視劇、電影,讓更多法醫故事深入人心。
在打造"法醫秦明"IP過程中,秦明都會把網絡普法作為創作初衷,作為種子深埋在內容之中。"在發生熱點事件后,法醫秦明IP的粉絲,就會自動成為法律宣傳員、法醫學解說員和正能量的傳播員。"秦明還呼吁大家攜手為科普普法、純凈網絡、弘揚正能量貢獻力量。
大皖新聞記者 汪艷 攝影報道
編輯 陶娜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