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深秋,走進海拔近2000米的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箭竹苗鄉。天氣漸冷,但沿途風景卻很美。喝完兩碗自釀米酒后,建竹苗鄉團結村的苗族大哥向子軍從家里拿出蘆笙,在院子里吹奏、跳舞。 “現在游客越來越多,我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好了!”向子君高興地告訴記者。
沿著向子君家門前的水泥路走下山,大約500米處,有一個天然溶洞,名叫大黑洞。 2008年,向子君裝修了自己的房子,開了一家農家樂。但由于景區知名度不高,基礎設施不完善,游客不多,農家樂一度經營困難。
2015年,古藺縣政府對大黑洞風景區進行了整體開發。今年7月,大黑洞試運營。景區內壯麗的溶洞景觀、濃郁的苗族民俗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眾多外地游客。游客。今年,向子君的農家樂銷售額已經突破20萬元。
“我們要真正把旅游業發展成為我們的支柱產業!”箭竹苗鄉黨委副書記劉曉宇告訴記者,政府鼓勵貧困農民開辦農家樂、辦鄉村旅館,銷售苗雞、臘肉等農業特產,壯大扶貧產業,將形成新的脫貧攻堅模式。增長點,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在古藺縣脫貧攻堅“新長征”中,箭竹苗鄉依托綠色自然風光,依山傍水,打造大黑洞風景區。古藺縣太平鎮正在弘揚紅色文化、保護紅色遺址方面做文章。開發紅色資源。
赤水河畔,素有“山小鎮”之稱的太平古鎮,依山傍水。古鎮里,帶露臺的木屋散布在石板街道上。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末民初,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沿著古鎮的臺階從上到下一直走到赤水河邊。河邊有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次渡赤水太平渡”。 1935年,紅軍長征第二次、第四次赤水渡口的主要渡口就在太平鎮。
太平鎮隨處可見紅色遺跡: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同志故居,紅軍總政治部、紅軍臨時醫院、蘇維埃等87處紅軍遺跡。臨時銀行保存完好。太平渡輪陳列館、紅軍第四次長征跨赤水紀念碑也位于該鎮。紅軍的故事廣為流傳。
家住太平古鎮老街的車勝銀已經90歲了,但精神依然良好。他說:“1935年,我年僅9歲,親眼目睹紅軍渡過赤水河,紅軍上街動員群眾、寫紅色標語、宣傳抗戰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歷歷在目。” 1946年,車勝寅參加革命。 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1986年退休后,他致力于保護紅色遺產,并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經歷,自愿向鄰居和路過的游客宣傳長征精神。他所看到和聽到的。
如今,太平古鎮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每逢節假日,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既傳播了紅色文化,又增加了經濟收入。
古藺縣位于四川省南部,川黔交界處,居住著漢、苗、彝、回等26個民族,總人口85萬。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四川省革命老區縣。按照脫貧任務目標,到2018年底,該縣將全面完成7.4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圓滿實現2019年貧困縣“摘帽”的目標。無疑,這是一場硬仗。
古藺縣縣長陳廷軍表示,為實現“率先脫貧、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古藺縣堅持旅游扶貧大型景區開發、鄉村旅游開發、旅游產品開發、旅游線路開發。推動“四帶動”,幫助農民增收。
古藺縣科學開發、合理利用綠色生態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打好紅綠牌,打造“生態田園、紅色古藺”,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 “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歷時72天。其間,紅軍三次進入古藺,戰斗了54天,為古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今,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時刻,陳廷軍表示,古林人民正在齊心協力,傳承不畏困難、敢于勝利的長征精神,弘揚古林精神。 “樂觀、自強、斗志”打贏這場新的戰役。
(人民日報2016年10月23日第4版)
人民日報記者 金正波 王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