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栗玉晨
通過“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推介近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大國重器,以“互動 傳播”的方式引導大家感知大國重器蘊含的重要意義,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寶貴價值,讓科普宣傳更加貼近受眾、成就宣傳更能共情共鳴,不僅是對大國重器新突破、新成果、新應用的一次檢閱,也是動員全社會共同培育“創新之花”的主動作為。公眾對國家整體科創實力的強大自信,也就在“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的分享中得以盡情表達。
連日來,大國重器亮相“雙十一”電商平臺的話題引發網絡熱議。這些大國重器涉及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醫療設備、量子科技等多個領域,其中17件帶有“國內首個”或“全球首個”的標簽,11件有“國內最大”或“全球最大”的稱號。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大國重器占了14個。網友們紛紛贊嘆,這些科技不再是“過于領先,不便展示”,而是“世界領先,特意展示”。一件件大國重器鮮明地彰顯了大國創新的實力。
這些大國重器中,有全國首個工業用途核能供汽示范項目“和氣一號”,有全球首個規模最大、覆蓋最廣的400G全光骨干網,有全球首臺會“爬陡坡”的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有可在一根頭發絲銑出7個字母、一粒米上銑出56個漢字的0.01mm極小徑銑刀,還有世界最長、直徑最大的海底高鐵隧道盾構機。一眾大國“硬核”產品的驚艷亮相,不僅將電商平臺大促轉變為中國制造業科普的重要陣地,也極大地激發了網友的參與感和自豪感,為“雙十一”購物狂歡增添了新的價值,被網友稱為“史上最硬核國貨購物車”“沒人抄得來的作業”。
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往往在大國重器中得到集中體現。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中國制造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百業待舉,到初步構建龐大的工業體系;從以低成本出口為導向,到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戰略;從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迎來新機遇,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國制造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首次超過美國,穩居世界首位,2022年占全世界比重為30.2%,成為全球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2023年,中國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定為全球最大國際專利申請國,中國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0.1%、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2.9%。一件件大國重器在自主創新中脫穎而出,在突破一個個“卡脖子”難題中出類拔萃。
在全球科技競爭激烈的當下,中國以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強大的制造實力,一次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風采。從模仿到自主創新,從跟跑到領跑,從過去有什么裝備干什么工程,到為工程量身定制設備,從依賴進口到自主創新,這些大國重器誕生的過程,是一座座技術堡壘被攻克的過程,更是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逐步走向自主可控的歷程。這表明,只要保持科技自立自強的志氣,就一定能逐步攻克“卡脖子”問題,鍛造更多科技創新的標志性成果,助推發展沖刺“頂流”,在引領創新中強勢“吸睛”,以“創新驅動發展”在高科技產品競爭中闖出一條“出圈之路”。
在荊棘叢生中闖出這條“出圈之路”并非輕而易舉,既需要科技人才的大量涌現,也需要企業在推動創新方面的主動作為,更需要推動形成尊重科技、崇尚創新、合力攻堅、共享價值的良好社會氛圍。因此,通過“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推介近年來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具有代表性的大國重器,以“互動 傳播”的方式引導大家感知大國重器蘊含的重要意義,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帶來的寶貴價值,讓科普宣傳更加貼近受眾、成就宣傳更能共情共鳴,不僅是對大國重器新突破、新成果、新應用的一次檢閱,也是動員全社會共同培育“創新之花”的主動作為。公眾對國家整體科創實力的強大自信,也就在“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的分享中得以盡情表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最硬核的國貨購物車”不僅僅是讓人“過過眼癮”,我國首個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載人飛艇可以在企業采購平臺直接下單。當越來越多的大國重器通過網絡在全球配置資源、拓展市場,大國創新的美好未來也離我們越來越近。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