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的集結地。這里有許多與長征密切相關的革命歷史遺跡。 1934年10月,中央政府、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中央紅軍8.6萬人齊聚首都,踏上漫漫征程,在首都留下了許多軍民團結的紅色遺跡和紅色故事。首都。目前,于都縣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16處,紅軍標語舊址34處,標語1720條。
近年來,于都依托悠久的革命歷史傳統和深厚的紅色文化遺產,融合古色古香和綠色元素,完成了“舊址 ”、“文化 ”、“旅游 ”三篇文章,致力于將革命遺址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性教育基地、紅色文化傳承基地、紅色旅游景區,探索保護革命遺址、發展紅色旅游、傳承紅色文化的新發展路徑。
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新出路
都都葛氏宗祠始建于清朝中期,后為紅四軍軍部舊址和朱德故居。毛澤東同志率領紅四軍進入于都時,軍事指揮部就駐扎在這里。由于年久失修,百年老宅一度破敗不堪。 2017年,于都縣對葛家祠堂進行了全面整修。如今,粉墻、黑瓦、馬頭墻;狹窄的城門、高高的房屋、古老的庭院依然存在。不同的是,墻上掛著“長征源民俗博物館”的牌子。
據悉,為做好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于都縣本著以史為據、因地制宜的原則,與當地民間文化工作者合作,實施了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工作。革命遺址共建保護模式,增強革命遺址承載能力。將大量全面修復的革命遺址免費提供給當地民間文化工作者簽約使用,鼓勵他們在妥善保護革命遺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設工作室、私人博物館等。
“活”的紅色資源遠比這里多。在甘南省司法廳舊址成立“長征源書畫院”,在紅四軍物資儲備處舊址成立“于都縣理學文化研究會” ……原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公園,現已改造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于都核心展示園。此外,于杜探究了紅軍長征的歷史故事,規劃了紅色旅游線路,設計了一日、半日旅游產品,讓人們參觀展覽館、重溫入黨誓詞、重溫入黨誓言。 ——走長征、吃紅軍飯、住農家樂等活動,構建多元化、立體化、全方位的紅色基因教育組織體系,用長征精神育人,用紅色錘煉黨性基因。
2019年,于都縣博物館榮獲第十一屆全國“紅色基因傳承人”優秀團隊。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火箭軍理想信念教育基地、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現場教學點。
于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于都已先后建成30個干部黨性教育現場教學點,形成8條優質教學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發了“上交游擊戰”體驗式教學、“長征組曲”紅色舞臺教學等一系列現場教學和微黨課紅色文化產品,并定期開展送師進校園、送社區、送教師等活動。為全國各地的基層和軍營觀眾提供服務。教授100多門主題派對課程。全國婦聯家國情懷故事征集、火箭軍總部扶貧流動現場會、全國人大代表培訓班現場教學等一系列重大會議和活動在首都。據統計,2019年,全縣共開展紅色教育培訓110萬人次。
革命遺址新貌帶來產業繁榮
七鹿山紅軍古道位于于都縣七鹿山鎮。 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渡過渡河后,開始秘密向贛縣、信豐進發。紅軍日夜堅守在這條蜿蜒的山路上,突破了第一道封鎖線,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 。 2016年,于都在充分保留歷史原貌的基礎上,將齊魯山紅軍步道規劃為紅色旅游景點。如今,齊魯山紅軍步道上紅旗飄揚,長征歸來的游客不斷。
紅軍長征步道的另一端與山嶺崗村相連。隨著紅軍長征足跡的日益深入,該村進一步發展了蜂蜜、葡萄、油茶、臍橙等特色產業。這些土特產很受城市游客歡迎,帶動村民收入增加1000多元。
“于都正在深耕富硒品牌,加強科技創新,夯實產業基礎,培育經營主體,大力推進富硒蔬菜產業發展。目前,該縣已建成一萬畝富硒基地“富硒蔬菜產業園和千畝富硒蔬菜基地4個,總建成蔬菜面積3.51萬畝。”于都縣經濟發展辦公室主任歐陽天全說。
近年來,于都將紅色旅游融入大規模規劃,將紅色旅游與工業、現代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相結合,初步實現了從傳統工農業向景觀工農業的發展;不僅發展了紅色旅游,還推動了工業旅游。鄉村旅游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形成了以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園為核心、多個優質區為支撐的“星月滿天”全域旅游框架。
“紅色旅游 ”助力精準扶貧
2020年4月,于都縣成功實現脫貧,旅游功不可沒。近年來,于都縣創新“紅色旅游 ”扶貧新模式,開發了多條集“紅老綠、娛樂、購物、旅游”于一體的優質線路,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時,增強旅游扶貧效應,完善與貧困戶利益掛鉤機制,走出一條“扶持紅色旅游、鄉村休閑與農業觀光旅游融合”的致富之路。據統計,2019年,于都縣接待紅色游客329.5萬人次,同比增長38.1%。
潭頭村是著名的紅軍村。但由于自然地理、人口多、土地有限等多種原因,其發展多年來受到阻礙,是“十三五”期間的貧困村。 2017年,擁有紅色基因的潭頭村乘著蘇區振興的契機,實現了脫貧摘帽。 2019年7月,灘頭村成立了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吸引全村6個村民小組、162戶入股,??每戶出資2000元作為股本,打造會展、旅游為一體的村莊。特色農產品銷售、休閑采摘、農耕體驗。旅游;同時與智恒研學教育服務有限公司合作,主要經營“富硒宴”特色農家樂、土特產銷售、民宿及紅色研學旅游項目。據統計,2019年,僅學生學習和黨政干部紅色教育培訓項目,該村就接待游客10萬人次。
老紅軍后裔孫觀發是灘頭村的脫貧戶。 2019年,攢了點積蓄后,他和大家一起開了民宿、農家飯館和當地特產超市。如今,他通過多種渠道增加了收入。他不僅是富硒蔬菜的代言人,也是通過直播帶貨的網紅,同時還是潭頭旅游區的導游。談及紅色旅游帶來的變化,孫冠發直言收獲頗多:“2019年,原本預計家庭收入10萬元,但實際收入18萬元。”
在脫貧攻堅中,“隨著新一波蘇區振興政策紅利的到來、鄉村振興新局面的展開,于都紅色旅游必將迎來新機遇。”于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游局局長謝云華表示,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文化與旅游融合,豐富“紅色旅游 ”內涵,讓長征紅絲帶貫穿全市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成為于都振興發展的動力。主要驅動力之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