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價值突出。 “紅憶夢·時尚臨沂”品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臨沂市把旅游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優先發展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的先導產業、新舊動能轉換的八個新興產業之一,大力實施“旅游旅游”。實施“旅游興城”和“旅游強城”戰略。臨沂以紅色為引領,確立“紅配綠、綠配紅、紅配綠藍、古今現代”的文化旅游發展思路。紅色旅游已成為推動我市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的利器。新動能對于傳承紅色文化、弘揚沂蒙精神、豐富旅游業態、發展旅游產業、進一步提升城市品牌形象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基本情況
臨沂是革命老區,也是沂蒙精神的主要發祥地。紅色資源豐富,紅色景點眾多。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我黨我軍在這里建立了沂蒙、濱海、魯南革命根據地,并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山東省政府。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工作過。臨沂是華東地區革命斗爭的指揮樞紐,素有華東“小延安”之稱。臨沂市充分發揮紅色遺跡眾多、紅色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紅色旅游,推出沉浸式、體驗式文化旅游新場景,以紅色旅游創新推動旅游發展,以旅游發展帶動產業升級,整合紅色資源。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傳統村落、自然風光等資源,深化城市品牌建設,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提升紅色文化旅游城市發展水平。
2、發展模式
(一)面“全面”,加強紅色旅游融合發展頂層設計
一是成立組織領導機構。成立市委紅色教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領導小組、市政府旅游工作領導小組、市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工作組等工作機構,對全市紅色旅游進行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貫徹落實和推動紅色旅游改革發展方針政策、推動紅色旅游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協調解決紅色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困難。二是強化地方立法保障。臨沂市頒布了國內首部以紅色精神資源保護傳承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臨沂市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制定了山東省首部促進紅色旅游的政府規章——《臨沂市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旅游促進《辦法》,充分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堅持“不沖突、有特色、便于操作、注重實效”的立法原則,堅持規劃引導、注重實質保護,突出精神傳承,保護紅色根源,創新開展革命 對舊址、遺址、文物、實物、紀念設施等紅色資源進行全面保護和傳承,引領推動紅色傳承發展三是強化規劃引導,推動紅色旅游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的統一。邀請中山大學、北京新時代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等院校、單位的知名專家來我市實地考察、座談。在此基礎上,聯合編制了《沂蒙革命老區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行動計劃》和《臨沂市紅色精品線路建設行動計劃》,明確了推進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的措施和路徑。紅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
(二)聚焦“精細化”,夯實紅色旅游融合發展基礎
一是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全市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古跡318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其中129件被列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數量居全省第一。 2022年,我市各級爭取資金2161萬元,對康達大學第一分校舊址、王煥宇故居、原臨沂行署等13處革命遺址實施保護修繕工程為創建沂蒙紅色文化遺產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將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納入“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網絡,實現全天候監控。二是打造提升紅色核心景區。提高紅色景區創意性、吸引力、參與性、體驗性,實施精品景區工程,完善景區服務設施,打造山東孟良崮風景區、紅嫂故里旅游區、紅朱村旅游區、劉少奇紀念館兼八路軍第115師師長,舊址旅游區等重大紅色旅游項目和核心景區。全市建成旅游集散中心18個,咨詢服務中心35個,新增旅游交通標志1200多個,新建、改擴建旅游廁所2100多個,新建停車場520多個。景區設施得到有效完善。三是創新創造紅色文藝。創作并發行了《沂蒙愛情》、《沂蒙組曲》、《沂蒙赤壁》、《你永遠是燈塔》、《沂蒙這片熱土》、多部作品榮獲國家級、省級獎項,其中情景器樂等。 《沂蒙之戀》榮獲群眾文藝政府最高獎第十九屆群星獎。其制作的民族歌劇《沂蒙山》榮獲中國舞臺藝術最高政府獎“文華獎”。大型京劇《言一堂》入選第十六屆“五個一工程”精神文明建設獎。創新文藝表現形式,拓展文旅融合路徑,創作一批以紅色景區為背景的沉浸式情景劇,如《沂蒙四時·紅嫂》《女子救援會》《民兵連》等》、紅嫂故里旅游區開展的《掃盲班》、河東新四軍舊址開展的《愛在河灣》等,“深挖紅色文化資源,促進文化深度融合”旅游——沂南縣沉浸式演繹紅色故事”被評為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范案例。
(三)線上“美麗”,優化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環境
一是完善基礎設施。市發改、交通、文化和旅游等部門聯合規劃申報了沂蒙紅色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提升沂南紅色大道等一批紅色走廊、旅游公路、生態大道、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全市風景公路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標準。二是優化交通道路及其環境。交通、商務、文化和旅游等部門和沿線縣區聯合開展紅色旅游交通線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和升級紅色旅游道路,改善加油站及其周邊環境,建設紅色旅游交通線。客棧、完善交通標志、增設紅色景觀小品,結合村莊景觀美化,實現紅線亮化美化,凸顯紅色文化特色。三是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全市打造“不忘初心”、“群眾路線”、“永遠跟黨走”、“沂蒙風情”、“牽起老百姓的手”5條高品質紅色旅游線路。區”,連接全市紅色旅游資源,打造臨沂紅色旅游線路。旅游一體化發展格局。
(四)融合讓“亮”起來,推動紅色旅游全鏈條融合
一是深化業態融合。突出“紅綠藍、古今”五線打造,開發創新產品。為推進“紅色 教研”,市委組織部成立專門工作班,牽頭深化提升黨的教育基地,兼顧文化和旅游功能。推進“紅色 綠色”,實施“激活蒙山旅游”、“沂蒙鄉愁”民宿建設、重點旅游村鎮建設等工程,推出蒙山李子自然營地、房車營地等帳篷露營、房車露營地等新業態。強化生態旅游“綠線”。積極創建國家鄉村旅游重點村鎮、山東省文化旅游康陽強縣、山東省鄉村旅游重點村、省級風景名勝村、旅游民宿集群等,五類鄉村旅游創建數量居全省第一。全省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推介會在我市召開,推廣臨沂經驗。推進“紅 藍”,充分發揮“八河繞城”資源環境優勢,開發“夜游頤河”線路產品,整合四河文化、旅游、商業、體育等設施,八家銀行打造水上瑯琊城文化旅游綜合體,著力打造國家級文化旅游消費集群,發展藍色經濟。推廣“紅色 仿古色”,以紅色為底色,延伸對圣賢諸葛亮、書圣王羲之等“七圣”故事的探索,推動軍事文化園數字化升級等項目,創新開發歷史文化旅游“古線”,展示臨沂文化厚度。推進“紅色 現代”,以“時尚臨沂”為抓手,打造蘭陵縣戴村等新時代鄉村振興樣板,大力發展會展旅游經濟,融合歌劇《沂蒙山》等旅游演出《水云瑯琊》項目將把臨沂市打造成為“演藝之城”。
二是加強宣傳推廣。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以“紅色沂蒙·時尚臨沂”為母品牌和“沂蒙人家”鄉村旅游品牌、“沂蒙鄉愁”民宿品牌、“家庭沂蒙”服務品牌的紅色沂蒙文化。作為子品牌的旅游品牌體系。實施“走出去”推介,將重點紅色場館、紅色景區納入全市旅游推介計劃,納入大團隊獎勵政策,組織開展“紅色沂蒙·時尚臨沂”系列推介會,并先后到省內、長三角、北京、天津、河北等20多個重點城市進行推廣。開展線上推廣,創新推廣方式,開展“千數聯動”自媒體推廣、線上直播、短視頻大賽等系列活動。首屆“文旅臨沂”短視頻大賽僅抖音、快手就有677名創作者,發布作品2976件,瀏覽量超過3億。堅持活動推動,先后主辦全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年會、魯南經濟圈紅色文化旅游大會等會議,成功舉辦山東省“紅色文化主題月”活動啟動儀式、城市紅色故事講解大賽、百名大學生徒步游。游覽沂蒙山、把家鄉的歷史帶進大學、百萬汽車愛好者自駕游沂蒙等活動,有效擴大了臨沂紅色文化旅游的影響力。三是提高服務質量。加強服務質量監管,啟動《沂蒙文化旅游服務規范》地方標準制定,推動紅色場館、景區基礎設施升級,規范文化旅游市場秩序,強化文化旅游等配套服務。交通、住宿、餐飲、導游咨詢等綜合管理服務,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提升紅色文化旅游服務質量和發展水平。
三、發??展成果
臨沂通過“點、線、面”立體發力,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全市已建成A級以上紅色旅游景區27個,其中5個被列為國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省級紅色文化特色村10個。有市級紅色旅游特色村10個,被評為全國紅色旅游重點城市、中國紅色游學目的地城市。 “十三五”期間,全市紅色旅游年均接待游客3500萬人次以上,年均紅色旅游消費約400億元。紅色旅游已成為我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2022年12月,臨沂市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為全國十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試點單位之一,為紅色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注入新動能。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