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門”,作為“三門”干部,選調生在工作經驗方面十分欠缺。中央到地方政策,均規定選調生要到村任職兩年,筆者認為,十分有必要。因為到村任職兩年的時間正是選調生積累經驗的好時機,可以很好的向下扎根汲取基層養分,向上生長努力造福人民,有力鍛造選調生堅定理想信念。
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長?
俯下身子傾聽民聲,做到家底清、家情明。到村任職選調生的職責任務中有一條是“開展國情調研,入戶走訪聽取群眾意見,關心幫助困難群眾”,要求駐村選調生每年至少1次走遍全村農戶,進家門、察實情、聽民聲。俗話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選調生只有堅持群眾路線,夯實工作之基,與群眾心貼心,才能切實提高人民的幸福感。話家常是拉進與群眾的距離的有效方式之一,選調生們應充分利用好這一“武器”,用心用情傾聽群眾家長里短、通過嘮嘮家常“問政于野”、通過傾聽民聲“把脈問診”,在話家常中了解每家每戶的所思所想所盼、了解任職村的產業、農業等方面的基本情況,真正做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
端正態度學習方言,做到語言通、溝通暢。異地選調生到村任職后,其中一個難關需要走過,那就是語言關。目前,鄉鎮村里,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年輕人普遍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老人大多習慣講方言,因此溝通成了選調生基層工作一大難題。“話須通俗方傳遠,語必關風始動人。”,作為選調生,應當端正態度、放下身段,學好方言土語,與群眾心貼心交流,從“外來干部”向“進得了門、嘮得了嗑、吃得了飯”的群眾貼心人轉變,用方言土語聊民生百態,感知百姓熱點、民生難點、執政痛點,真心實意解群眾難題。
了解政策傾囊相助,做到難題解、堵點破。當前,到村任職的選調生學歷高,能力強,思維開闊,也很適應新事物的發展。如何用好自身資源、能力優勢是選調生應該首要思考的問題。政策越熟,則思路越清。基層工作往往存在信息繭房問題,選調生應用好調研“法寶”,深入了解基層產業發展難題,對問題進行分類,善于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在熟悉各項政策中不斷研究解決措施、逐一擊破難題,助力盤活任職村的產業經濟,讓村民享受政策紅利,提升民生的溫度、幸福的質感。
當然,無路何時何地,選調生都應該認識到,自己是組織上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也要始終牢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必須要奉行的準則,作為選調生,也應該珍惜兩年的到村任職時間,基層工作能夠讓大家與群眾的距離更加靠近,這段經歷能夠鞭策自己做到心中有人民、做到常聽民意、常想民需、常憂民急、常解民難、常辦民事,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