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站在時間的河流中,我們回顧那些刻骨銘心的歷史歲月。抗戰勝利 79 周年,這個日子如同重重的疊影,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投下了深深的印記。當1945年8月15日的日子被翻開,歷史的一頁被永久定格,那是中國人民用血肉之軀書寫的勝利篇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用革命先烈的鮮血筑牢如鋼鐵長城般堅定的信念,奮進開拓、砥礪前行。
汲取信仰精神,不畏犧牲,守護安寧。理想如光,信念如炬。重慶照相館中的一幕,一位父親手中的《大公報》,大字標題下的喜悅,“日本投降矣!”仿佛能夠穿越時空的隧道,傳遞到每一個燃燈慶勝的晚上。而城市之光與提燈隊伍的流動,像是昭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與新時代的啟始。在長達14年的抗戰中,無數英雄兒女鑄就了屬于中華的英雄史詩。楊靖宇將軍的堅忍不拔,左權將軍的勇于犧牲,以及佟麟閣將軍的誓死護橋,他們的故事,是一曲曲高昂的史詩,唱響了民族的自強不息與自由之歌。新四軍的“劉老莊連”,他們用生命守護著國家的尊嚴和民族的自由,這種大無畏的精神,至今仍激蕩在每個華夏兒女的心中。我們要汲取抗戰精神偉力,牢記傷痛,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紅色的大地上,筑牢信仰之基礎、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汲取擔當精神,敢于斗爭,沖鋒在前。為國擔當是每一名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追求與目標,在擔當中前行、在沖鋒中斗爭。透過先烈們的抗戰家書,我們至今依然能夠感受到那種以血肉之軀捍衛民族尊嚴的拳拳之心,吉鴻昌“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的壯懷,趙一曼“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無畏,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堅毅……是愛國情,讓中華兒女同仇敵愾、眾志成城,是愛國志,支撐英雄烈士毀家紓難、浴血奮戰。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壯歌,至今仍回響不絕,激蕩奮進力量。我們要汲取抗戰精神偉力,在負重前行中錘煉擔當的品質與本領,煉就“鐵肩膀”,夯實“真本領”,沖鋒一線,不懼風雨,為國家事業沖鋒陷陣。
汲取為民精神,靠前服務,無私奉獻。枝葉關情、念茲在茲。抗戰年代,“狼牙山五壯士”用血肉筑起守護防線,掩護人民群眾安全轉移;建設時期,焦裕祿“心里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脫貧攻堅時期,黃文秀把雙腳扎進泥土,為群眾脫貧攻堅殫精竭慮,用生命譜寫新時代青春之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們汲取抗戰精神偉力,厚植為民情懷,站穩人民立場,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在主動卷起褲腿“下農田”、坐在庭院“拉家常”、進入車間“聊生產”中與群眾“打成一片”,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用自己的苦干實干,換來萬家燈火、江河安瀾。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是對歷史的最深刻理解。只有銘記歷史,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平的來之不易。讓我們以和平的名義,共同開創一個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勿忘歷史,吾輩自強。在這79周年的抗戰勝利紀念日,讓我們一同致敬過去,珍惜現在,憧憬未來。山河已重振,盛世已繁榮,歷史的頁章永記心間,銘刻著抗戰勝利的光輝歲月。未來的路上,愿和平的光芒指引我們前行,愿這份記憶成為我們前進的力量。
(重慶市涪陵區新妙鎮人民政府 王愷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