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旅以吃為先。《2024中國美食旅游發展報告》中指出,93.1%的受訪游客認為體驗美食是他們前往外地旅游的主要因素。從去年有“淄”有味到今年初“濱”至如歸,再到如今的天水“麻辣燙”,越來越多的人為了“尋味”奔赴“詩和遠方”,“舌尖上的旅游”已然成為了文旅消費的新方向,“味蕾游”成為旅游發展的新趨勢。
美食與旅游自古以來就關聯甚深、交融已久、密不可分。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暢游神州,美食是他關注并記錄的重要方向,長達25萬字的《滇游日記》堪稱初代美食旅游寶典,有“臘肉火酒獻”等各種美食的記載,徐霞客本人更被稱為“中國第一美食旅游博主”。如今,交通便捷,為一道美食奔赴一座城的旅行隨時可以發生。以淮揚菜、粵菜、魯菜、川菜為代表的四大菜系和以西安涼皮、長沙臭豆腐、柳州螺螄粉、重慶小面為代表的小吃種類更是成為當地旅游一張“有味道的名片”。地方美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其它地區的跟風模仿,是一種相對不可復制、具有較高獨特性的價值資源,通過這種核心資源的吸引與競爭優勢,抓住游客的胃,留住游客的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飲食蘊含一方文化,特色美食是地方文化與風情的集中體現。《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豐富優質旅游供給”,強調“打造‘尋味美食去旅行’品牌項目”,各級地方政府積極響應上位規劃和市場趨勢,主動將美食已經納入地方旅游發展的戰略視野。以一座城“冠名”一道美食、以一道美食“帶火”一座城,到武漢闖入“蝦的多重宇宙”,體味武漢“伢”充滿活力和激情的生活方式;到淄博“趕烤”,享受美味的烤肉,體會煙火氣中傳遞的那份獨特的好客熱情和真誠友善;到襄陽吃牛肉面,體驗的不僅是舌尖上的麻辣,還有古城墻上的英雄豪杰與武俠故事次元碰撞。不同的人文、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對于愛好吃的中國人而言,吃的是食物,品的卻是故事,而地方美食正是凝聚了當地習俗,記錄了歷史發展,承載了文化流傳。
美食傳播成為帶動城市出圈的強大推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打破了地理上的空間壁壘,打通了信息洪流的便利渠道,隨著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的流行,因美食而匯集的“潑天流量”可以讓一個城市一夜走紅。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注意力是極為稀缺的資源,而美食視頻或信息能夠讓人點擊、觀看,很大程度來自其內容與形式的創意性。例如,《來福建 享福味》的系列短視頻便是一個成功的創意傳播案例。該系列短視頻聚焦“Z世代”群體,以沙縣小吃為引,選擇“戲仿”的創新策略,將經典網絡段子、經典影視作品場景等植入其中,實現“有網感、有溫度、更有高度”的創意推廣,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共鳴,開辟出美食營銷“出圈”的新路徑。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酸甜苦辣,恰似百年塵世風雨。展望未來,各地升騰的“煙火氣”正扮靚著廣大百姓的幸福生活,也逐漸成了促進旅游消費、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的消費趨勢下,“民以食為天”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但不變的是大眾對美食和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做好“美食游”這篇大文章,從而實現游客和旅游城市的“雙向奔赴”。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晶晶(鐘祥市委網信辦)
責編:鄭傲蘭
【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