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盧岳□王紫茜)10月26日,來自廣東廣州的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視頻稱,自己在塔斯汀購買的漢堡中吃出生肉。記者注意到,相關事件引發大量消費者關注,更吸引多家媒體報道。其中,有媒體直呼,上個月塔斯汀剛榮獲“2024年度餐飲品牌力百強”殊榮,如今卻因食品安全問題“翻了車”。

圖為消費者在塔斯汀漢堡中吃出生肉截圖
消費者:為什么吃出“生肉”的總是塔斯汀?
面對此次“生肉門”事件,涉事門店回應稱:“目前店里還在調查中,不知道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油溫不夠,也不確定漢堡是不是自己家的,因為之前出了很多單都沒遇到這樣的情況。”
盡管該涉事門店表示,售賣的產品以前沒有出現過生肉問題。但記者看到,此前投訴在塔斯汀漢堡、雞翅中吃到生肉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有消費者在小紅書平臺反映,“抱著對塔斯汀的信任購買了香辣雞腿堡,但吃到一半發現肉是生的。這么大的品牌真是太離譜了,基本的食品安全都做不到。”甚至有網友表示,“為什么吃出生肉的總是塔斯汀?”“不止一次吃到過生肉”“塔斯汀我忍你很久了”“塔斯汀吃相別太難看了”。
對于上述食品安全問題,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吃出生肉等情況可能是在門店制作環節上出現了問題,這也反映出企業對門店培訓不到位,沒有事前事中事后的整套監管機制。”他還指出,缺乏監管或監管不嚴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塔斯汀擴張過快,導致供應鏈能力和門店管理能力還不成熟。
定位“中國漢堡” 產品投訴超3000條
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7日,塔斯汀擁有8125家門店,覆蓋26個省份、295個城市。而1987年進入中國市場的肯德基,現有門店11080家;1980年進入國內的麥當勞,現有門店7187家。相較之下,塔斯汀的開店速度可謂之快。
據悉,塔斯汀成立于2012年,是一個主營中國漢堡的餐飲連鎖品牌。“做有溫度的餐飲品牌”是塔斯汀的創牌初心,“用中國方式重新定義西式漢堡,用中國味道傳遞承載中國文化,讓世界認識并愛上中國堡”是其遠大目標。
但多年來,打著“保持親近顧客”旗號的塔斯汀,卻屢遭消費者投訴,相關問題的出現也與其創牌初心背道而馳。記者發現,除了此次“生肉門”事件外,黑貓投訴、小紅書等平臺關于塔斯汀產品的投訴數量眾多,高達3000余條。其中,產品質量差為“重災區”。記者注意到,雞肉變質變臭,吃出塑料袋、毛發等異物,以及生熟混裝等問題大量存在。
有消費者在黑貓投訴上表示,“我在翅根上發現一根粗黑的毛發,直接惡心到嘔吐。”還有消費者投訴,自己購買了塔斯汀的雞腿,食用后發現有酸臭味,商家不僅拒絕了退款要求,而且態度非常惡劣。”

圖為消費者在塔斯汀漢堡中吃出頭發
創始人“整改宣言”兩年后未見效果
信息顯示,塔斯汀近年來多家門店被記者暗訪后廚,存在缺斤少兩、使用過期食材、員工修改食材有效期、后廚衛生環境差等問題,且多次因食品安全問題被監管部門處罰。據悉,2023年8月25日,塔斯汀棗陽市門店因銷售的漢堡中混有長約15厘米的透明塑料保鮮膜被棗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責令立即改正并沒收違法所得17元、罰款20000元;2023年5月5日,塔斯汀重慶忠縣一門店因冷藏柜中存有開封待使用的牛肉風味能量棒超過保質期,被處罰款5000元;2023年4月23日,塔斯汀重慶市沙坪壩區一門店因使用的煎炸用油在抽檢時被發現不合格,被相關部門處以1萬元的行政處罰。
面對因缺乏監管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塔斯汀創始人也曾于2022承認,“在對一線門店的監管上,塔斯汀是存在明顯失職的。面對問題應立即拿出行動解決,制定措施杜絕再犯,同時積極配合相關部門的各項調查工作,做好門店整改和流程管控。”
面對“自我批評”,相關問題兩年后為何依舊存在?10月28日,記者將門店存在諸多食品安全等問題與該企業溝通,但截至發稿前,塔斯汀方并未給予回復。杜絕再犯食品安全問題是否僅為塔斯汀的一句口號?諸多涉及食品安全的投訴將如何解決?本報將對此持續關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