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的工作并非易事,然而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卻觀察到了一種趨勢。我工作所在的鄉鎮是一個區域性大鎮,常住人口有十萬之多。在過去,我所了解的人口流向都是鄉鎮指向城市,小城市指向大城市,但在工作的日常,我常有發現一些青年在外省有務工經驗,后回到家鄉。作為大學畢業便回歸家鄉的基層工作人員,這樣的差異不由得引發了我對當前鄉鎮人口回流的思考。
是什么在驅使人口回流?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回答人口外流的問題。在改革開放以來數載間,鄉鎮人口外流一直是常態,尤其以鄉村人口外流為嚴重,“空心村”、“空巢村”屢見不鮮。從我記事開始,我的老家所在的村,路上的行人,夜晚人戶的燈光,隨著我每次寒假暑假的回家逐漸減少。記憶中兒時夜晚,山間的星星燈火,現已成為零星幾點。青壯年為“掙大錢”,紛紛走出大山,去了外省務工,而在青壯年安定下來后,一些老人也選擇去往兒女所在地去投奔兒女,照顧孫輩。除此之外,由于在更為發達的地區,有著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這對于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和中年人來說,使得他們的上一輩和下一輩都能從中獲益。正因如此,在過去的那些年,大城市的吸引力遠超小城市及鄉鎮,人口流向大城市也就成了自然而然。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經濟下行,而與全球貿易金融市場緊密聯系的我國自然無法獨善其身。大量企業破產,個體工商亦萎靡不振。街面關閉的大門,空無一燈的寫字樓,愈加低迷的工資,走高不低的房價與物價……正使得人們對大城市“祛魅”。人們逐漸意識到,幸福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少較小的城市從這場浪潮里尋找到了機會,紛紛推行人才引進政策,推出考核入編、人才公寓、住房補貼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優秀青年人才進入政府部門、教育部門、醫療部門以及國有企業,使得這些城市的城市管理水平、教育水平和醫療水平上升到新的臺階。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大力推行鄉村振興,發展特色產業、推進教育和醫療資源下沉等措施,使鄉鎮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為鄉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不僅是在外漂泊已久的“外漂族”,大學剛畢業、初入社會的應屆生們,也意識到,回歸故土是一個生活的重要選項?;氐焦释烈馕吨鴽]有了住房壓力,意味著相對低物價的消費,近年來也意味著顯著改善的社會服務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故鄉成為了外出人們在灰暗迷茫之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回鄉的路。
人們回到故鄉,其原本就是故鄉的子孫,帶有故鄉深刻的烙印,回到故鄉不僅不會顯得格格不入,反而為熟悉的故鄉帶回新的思想與文化,而這些從大城市回歸的熱愛故土的人們,將成為城鄉一體化協調發展、鄉村振興國家戰略實施的中堅力量,定為故鄉蓬勃亮麗的明天貢獻自己有限但又無窮的力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