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海岸綠道規劃。
陽光海岸綠道飄橋段施工前。
陽光海岸綠道飄橋段建成后。
自行車愛好者穿越陽光海岸綠道的浮橋部分。以上圖片由日照市委宣傳部提供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滿足市民需求的綠道,是民心所向。
山東省日照市遵循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在修復改造海岸線的同時,建設陽光海岸綠道,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這條全長28公里的綠道,不僅展示了美麗的風景,也連接了人們。幸福的生活。
黃海之濱,山東省日照市,有一條全長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綠道南起日出東方燈塔廣場,北至涼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它沿著海岸線,連接山海,穿過松林,穿過村莊。當地人說,這是一條風景大道,是一條幸福大道。
綠道沿線有什么?它是如何建造的?怎樣才能用好呢?記者來到日照,與當地自行車俱樂部成員李小樹一起開啟綠道之旅。
綠道沿線有什么?
風景路:路在林中,人在畫中
清晨,太陽從東港區東方燈塔廣場升起,空氣中彌漫著一絲涼意。穿上騎行服,戴上專業頭盔和手套,調整好護目鏡,李小樹和騎行隊員沿著綠道,在朝陽下向北行駛。
第一站是萬平口風景區。眼前,大海浩瀚,蜿蜒的海岸線向遠方延伸。經過一夜的小雨,海灘變得更加迷人。海風拂過臉頰,空氣中夾雜著松香的清香,沁人心脾。李小樹深吸了一口氣:“空氣清新,適合鍛煉身體。”
“新娘,請將臉轉向大海,對,這個角度拍的,就是‘永恒的誓言’!”繼續沿著海岸騎行,幾對拍婚紗照的情侶引起了李小樹的注意。 “景區建了婚紗攝影基地,幾乎每次騎行都能遇到‘喜事’。”她說。
過飄橋,到達太公島公園。清晨起床的居民和游客三三兩兩悠閑地散步。按照指示,李小樹一行人穿過了一條長滿三色堇和矢車菊的大“帶”。眼前這座原木與白色相間的建筑,就是日照安泰海洋美學博物館。
“以前,這里是一個閑置多年的水產苗圃。沒想到現在已經改造成旅游景點,建了民宿、書店、科普基地……”李小樹推薦記者在這里“打卡”、“沿著綠道騎行”。找一本你喜歡的書,點一杯咖啡,累了的時候看看窗外的大海。 ”
繼續前行,記者聞到了青草的澀味,很快就駛進了一片高聳的水杉林中。李小淑說,這是她騎行過程中最喜歡的地方——日照濱海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氧吧到了。”李小樹放慢了騎行速度,欣賞著森林海。
公園依山傍海、森林環繞,森林覆蓋率達78%。遍植水杉、黑松、櫟等300多種樹種,灰喜鵲等200多種鳥類優雅鳴叫。
李小樹的目的地是五蓮山。車隊騎行至涼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后,拐入另一條綠道——山海風情綠道。目前,日照市已連接陽光海岸綠道和山海風情綠道,全長61.8公里。山、海、民宿、村落星羅棋布,形成一條鏈條。
綠道是如何建設的?
生態道路:最小干擾,最大保護
李小樹是日照人。在她的印象中,很多年前,路邊的綠道看起來完全不一樣了。 “海岸線上散布著漁民的房屋和灘涂,植被不那么茂密,也沒有什么有趣的‘打卡點’。”她回憶道。
日照市按照保護與開發相結合的原則,實施陽光海岸改造提升工程。在修復和改造海岸線的同時,還啟動了陽光海岸綠道建設項目。
建設沿海綠道應遵循哪些原則?
記者翻閱了舊的陽光海岸綠道規劃,第一個列出的是生態目標:“通過維護綠道及周邊海洋、河流、濕地、森林等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棲息地,為植物生長提供充足的棲息地。”保護和優化生態系統,維護生態系統穩定。”
“不搬一棵黑松,就搬不動一塊石頭,也搬不動一片海灘。”五年多過去了,日照市規劃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規劃師張波依然清晰地記得“三不變”的原則,“整個過程遵循‘依原貌、靠原貌’的原則。” “場地設計”,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最大限度地保護,重點修復和改善生態薄弱區,盡可能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
張波全程參與了綠道設計,知道這并不容易。 “規劃和選擇路線時,要因勢利導,遇樹繞行,避開現有的松林、海灘、礁石和濕地,盡量減少生態干擾。”張博對任家臺礁石公園北側的黑松林記憶深刻。濕地周圍郁郁蔥蔥的黑松林分布不規則,這成為了他們設計的難題。
“日照人對黑松林的感情蘊藏著對自然的尊重。”張波說,自20世紀50年代日照啟動海岸防護林建設以來,經過多輪種植實驗,黑松因耐海霧、耐海風而越來越受歡迎。它扎根生長在日照海濱,擋風擋沙,保持水土。它不僅是海岸帶第一道生態屏障,也是一道四季常青的美麗風景。
但不能使用電子測量設備,軟卷尺測量也不方便。如何準確勘測這片黑松林? “我用腳代替筆,然后用儀器固定坐標并審核路線。最終設計的路線不僅保證了黑松沒有受到破壞,而且滿足了騎行和步行的需求。”說到這里,張博頗為得意,“現在走吧。這一段綠道,是我的足跡連接起來的。”
綠道建設還必須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和諧融合。 “綠道的色彩選擇也很精致。”張博說,“紅色和六度灰色的搭配不僅讓人感覺舒適,而且與周圍環境很協調。”
當時,日照星海建設發展有限公司也參與了綠道的建設。 “飄橋是連接太公島公園和萬平口的主要通道。這條綠道是由兩厘米厚的陶瓷顆粒制成的。”該公司董事長秦緒建表示,建設之初就組織了專家進行選材。我們召開了10余次會議,反復論證,最終達到了減少行駛過程中橋面振動、實現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的效果。
在太公島公園,綠道護坡上可以看到手工粘貼的牡蠣殼;整個綠道沿線保留了自然起伏,路口采用弧形人性化設計。輪椅和嬰兒車全程無障礙;沿線共種植樹木2.7棵。喬木1萬株、灌木28萬株,綠化面積擴大49萬平方米。
“無論是質量安全、原生態保護,還是景區與綠化的銜接,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研究,塑造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畫卷。”張波說。
綠道帶來什么好處?
活力路:宜居、繁榮文化和旅游
2019年,李小書愛上了騎行。在沒有綠道之前,李小淑經常和騎自行車的人一起騎車在路上;綠道建成后,她發現周圍騎行的人越來越多。
綠道連接美麗風景,裝點人們美好生活。 “上班、回家、游玩,騎行在綠道上讓我感覺很舒服,充滿了幸福感,生活質量更高了。”李小樹感慨道。
陽光海岸連綿不斷的綠道,不僅讓人們生活幸福、長壽,也為城市綠色發展開辟了新路徑。
在東邑鎮開民宿的董國華經歷了該鎮旅游業的變化。 “早些年,海灘上有一些小餐館和泳衣攤,散落在門前,是私人搭建的,所以吸引不了顧客。”董國華說,近年來,沿海風景越來越好,當地政府同步拆除雜亂設施,引導規范運營。 。特別是綠道建成后,日照不斷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升級,沿海多個景區取消收費,客流量逐漸增加。去年,董國華的民宿收入同比增長30%。最近,她正計劃開設第二家分店。
沿著綠道騎行,李小樹體驗了各種有趣的活動: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沉浸式表演、偶爾叫上三五好友、體驗一下大本營……日照市沿陽光海岸綠道布局,豐富文化旅游項目,策劃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東港區是陽光海岸綠道生態“溢出效應”的直接受益者。 “我們將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和現代旅游體系。”東港區委書記劉向龍說。
據統計,2023年,日照市共接待游客533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53.7億元。
按照世界級郊區海岸線標準打造的陽光海岸綠道也成為舉辦步行、騎行等賽事的選擇。日照市引進賽事資源,探索“小鎮辦賽”新路徑。 2023年,90余項省級以上賽事輪流舉辦,賽事流量成為經濟增量,開辟體育、文化、旅游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日前,安徽女孩張樂清(化名)乘坐高鐵前往日照參加馬拉松,被陽光海岸綠道的景色所吸引。比賽結束后,她決定多留幾天,感受一下這座城市。離開日照前,她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配了幾張美圖和一段文字——“來日照打卡,有機會的話,一定會再來這座美麗的城市看看。” (李銳、王錫惠)
《人民日報》(2024年5月27日第9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