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至30日,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在銅仁市萬山區、江口縣舉辦2024年“巔峰勇士”實戰實訓演練系列活動。來自北京、山東、湖北、湖南、安徽、云南、貴州等7個省份以及貴州省內各市(州)消防救援隊伍共200余人參加活動。
懸在半空的“生命之繩”
“在萬山朱砂古鎮,一名工作人員檢修索道時被困在半空, 被困人員處于索道中部,需要緊急救援。 ”這是實戰實訓現場的科目——大渡橋橫鐵索寒。
此時,索道兩端,峽谷兩山之間距離 400 米,山谷深 310 米。

“遠處看去,半空中一個人影‘掛’在繩索下,正向對面的山峰移動,令人觸目驚心。”國家山岳救援隊貴陽大隊的隊員趙鑫作為擔架陪護手,正在高空中利用繩索救援系統轉運被困者。
“繩索之下,就是 300余米的深谷,要到達前方目的地有400米的距離……”耳邊只有呼呼的山風聲,轉運“被困者”的擔架不由自主地擺動起來,趙鑫全神貫注用力護住,讓它保持平衡。他和“被困者”通過隊友操作的繩索系統,在高空中緩慢前移。
“這個科目的設置貼合實戰環境,比我們平時的實戰難度又更大一些。超長跨度索道救援對擔架手的心理素質、體能都是極大的考驗,同時,也是對整個團隊配合度的考驗。”在指揮員汪祖康看來,這次實戰實訓演練讓隊伍的繩索救援技能得到了很好的磨礪和提升。
“一 名驢友在懸崖底部的水潭中暑無法行動,需緊急救援。棧道上方突出巖石距離懸崖底部水潭 89 米,被困人員中暑,為避免擔架與懸崖碰撞,需要斜向上轉運至棧道。”這是現場的科目——絕壁之舞。

懸崖上方的救援平臺外延處,已經搭建起一個穩固的三腳架。正在執行科目任務的是張家界消防救援支隊山岳救援專業隊。問及三腳架起到的作用,隊長杜斌專業解答:“將錨點外傾 ,是避免繩索和懸崖壁摩擦,同時拓展擔架上升的救援空間,讓救援更安全、更高效。”
“在裝備輕量化等專業救援技能上學一些新的經驗…… ”杜斌告訴記者,這次前來參加活動,和來自不同地域的隊伍進行交流學習,對以后實戰中提高攜行能力和戰斗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壁立千仞、冰火天坑、洞嶺迷窟……”活動依托銅仁市萬山區朱砂古鎮的懸崖峭壁、懸空棧道、地標建筑等環境設施,設置了6大類13個科目。據活動技術組組長楊坤介紹,科目重點圍繞跨度T型復合救援、瀑布垂直向上救援、超長跨度索道救援、復雜洞穴救援等主題救援科目開展演練。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促進交流和發展的平臺,活動邀請省外優秀隊伍展示科目以及裝備的操作,同時也將貴州喀斯特地貌和山岳救援中積累的繩索救援經驗、救援實戰理念和大家進行交流。
放大繩索“磁吸”效應
江口縣黑灣河的水域清澈見底。透過水面,能清晰地看到2名消防救援人員穿著潛水服,采用干式呼吸管淺潛到達河底。他們要將沉入河底的重物打撈上岸。
在另一處河段,河岸上堆放著碗口粗的竹子。消防救援人員正在利用繩索將竹子制作成竹筏。在大家的協力下,十余分鐘后,一個簡易的竹筏制作成功!“一二三!走”隨著整齊的口號聲,竹筏被推向河水中,消防救援人員坐上竹筏迅速駛離河岸向下一個目的地劃去。

救援人員通過識別UTM圖進行溯溪搜索,使用GPS進行指定坐標標注定向尋跡追蹤;救援人員通過制作繩索系統到達“傷員”位置,進行心肺復蘇緊急救助后,利用繩索將“傷員”轉運到地面……
這場演練以山地實戰實訓為主,模擬山岳峽谷地形條件下人員失蹤、摔傷跌落、野外迷失等被困情況,涵蓋溯溪、 潛水、山地搜索、繩索救援等任務,全流程讓參演人員體驗山地救援全實戰過程。
各支救援隊伍圍繞垂降技術、舟艇組裝及使用、溯溪定向越野、翻越障礙、繩索人員轉運、團隊傷患轉運、扎竹筏涉水泅渡等10個科目展開“闖關式”救援行動。

“這些項目的設計和研討花了20多天時間。”貴州省消防救援總隊山地救援實戰實訓專班組成員馮軼參與科目設計,在他看來,繩索救援是一個“磁吸技術”,可以和很多的領域進行銜接,之前進行的繩索救援演訓正就是為山地救援作鋪墊。
據了解,近十年來,貴州山岳救援不斷發展進步,日趨成熟、規范。從最初人員轉運、墜崖救助發展到現在集搜索、營救、醫療三個板塊于一體的立體救援體系。現階段,貴州消防在山地搜救領域已發布第一個省級地方標準,明確規范了區縣市三級建設規模,涵蓋隊伍的行動流程、崗位設置標準,全流程貴州山地救援規范章程已形成。
此次演練共包括了山岳(洞穴)繩索救援技術交流、山岳(洞穴)繩索救援技術專題研討會、實戰實訓、登山(梵凈山)對決競賽。“巔峰勇士”是一次全國性的技術交流,更是近年來國內消防救援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實戰化的一個縮影。省消防救援總隊和銅仁市始終堅持一屆更比一屆好的目標,始終致力于搭建一個提升能力、增強本領的實戰交流平臺,經過十余年風雨沉淀,形成了底蘊豐富、特色鮮明,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貴州消防品牌。
記者手記:
在喀斯特典型地貌的貴州,消防救援隊伍在新時代“全災種、大應急”使命任務下,不斷在新挑戰中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鍛造山岳救援新質戰斗力。
飛檐走壁、一身絕技的“火焰藍”本領如何練就?他們在高空中,如何去克服常人無法承受的心理壓力?在活動現場,我找到了答案——專業。“懸在半空中執行任務,我對支撐著我的整個救援系統充分信任。”一位消防員的講述,讓我印象深刻。
沒有一戰成名,只有百煉成鋼!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正是專業的素養、專業的技能、專業的設備淬煉出專業的山岳救援隊伍,這份專業給了血肉之軀面對深山峽谷、百米高空時,擁有十足的底氣。
視頻素材來源 銅仁消防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程星
一審 何永利
二審 田洋
三審 歐陽海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