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富溝是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的一個行政村。現有31戶,戶籍人口113人。1980年,該村戶籍人口為100人。43年來,該村人口增加13人。從人口來看,豆富溝是中國大陸最小的行政村之一。不過,這里卻是武當山最小的道教宮殿——清微宮。宋元時期著名道士葉云來在此創立清微道教,清微宮成為武當道士的聚集地。凍豆腐是豆腐溝村的特產,明代武當修建時就已名聲大噪。 2008年,武當山凍豆腐制作技藝被列入十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葉云來在此創立清微道派
豆腐谷原名南溪溝。元代著名道士葉云來來此修行,創立清微道教,吸引信徒云集于此。隨著吃飯的人多了,需要配的菜也多了,于是這里就出現了一定規模的豆腐作坊,故名豆腐谷。
葉云來(1251----?),字熙珍,別號云來子,南宋理宗辛亥年(1251年)淳佑年三月初五出生于福建建寧。他是唐代“天師”葉法山的后裔。 。宋末,為避戰亂,來到武當山修道。他與張道貴、劉道明等人師從武當高道黃東源,修煉先天道,成為武當本山派(即五龍宮上清派)著名道士。
元代乙酉年(1285年),葉云來奉旨進京,施行平風云、平雷、祈雨雪、祛病等多種盤道法,贏得了人們的喜愛。法院的尊重。元二十三年(1286年),受命為武當護法,習清微道奇妙。
葉云來在武當山期間,經常與徒弟前往豆腐溝修行佛法,并在此創建道觀——清微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朝廷對清微宮進行了大修,修建了宣帝殿、山門、廡殿、方丈、道室、食堂、圓殿、廚房等共31間。大廳、倉庫。皇帝賜名“清微天宮”。此名源于玄武大帝在武當山得道升天后,常在此顯露真身。道士認為此地為修煉寶地。
武當山豆腐溝村地圖
武當道士葉云來
2、臨危受命的清微宮道士郭緒蓮
清朝光緒年間,湖北云陽發生農民暴亂。均州當地官員先前對武當道教有懷疑,于是報仇雪恨,向襄陽府報告這次騷亂與武當道教有關。襄陽知府緊急下令:武當道教頭目入衙門候審!
這時,掌管全山的武當山將軍崛起,升天而起。在這亂世之中,各道觀的道官不敢管事,總是推諉,沒有人愿意擔任武當道主。
郭緒蓮此時是清微宮道士。見此一幕,他上前說道:“時局動蕩,道教陷入困境!除了道教之外,沒有人能夠解決這場危機!既然諸位道士都不愿意去,那我現在就負責處理此事。”整座山你覺得怎么樣?”道士。他聽后,推舉郭緒廉為武當山總道將。他立即即位,臨危上任。
次日一早,道教領袖郭緒蓮與眾官員上路。幾天后,到了襄陽府,衙門立即將郭道宗先生囚禁起來。郭道宗臨危不亂,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并將武當道士遵紀守法、無人參與騷亂的事實寫成書面交給政府官員。官府派人去核實,果真如郭道宗所寫,武當道教與騷亂無關。
嫌疑消除后,官府釋放了郭緒廉,并設宴安撫郭道宗的震驚。席上,衙役道:“你是道將,全山都選舉出來了,不過,沒有經過我們衙門的批準,所以你的名字不正確,現在我就批準了,回國吧。”上山就職。”
襄陽的士紳聽說了武當新任道將的事跡,紛紛前來拜訪,邀請他們欣賞、討論道教。大約十天后,官府命四人乘坐官轎,護送郭緒蓮道士回山。全山都歡迎他,人人都尊敬郭緒廉。
現存的清末武當山天一樓百余本賬簿中,不少都有“口寫:郭緒蓮”字樣。
清末武當山天一樓賬簿上有“郭緒蓮”代筆字樣。
該碑立于宣統辛亥年(1911年),郭緒濂任太和宮宮主。
3、獨守道宮三十年的武力達道長
近代以來,武當山涌現出許多虔誠的道士和大德。獨守清微宮三十年的武力達道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48年左右,武當山太和宮、清微宮內有道士居住。隨著宗教自治、自養、自傳政策的實行和人民公社的發展,許多道士回到家鄉參與農業生產。年老體弱、不愿回鄉的道士,被分配到浚縣鹽池河公社豆腐溝生產大隊力所能及地勞動。他們集體居住的地方就是慶衛宮。 20世紀80年代初,豆腐溝生產大隊劃歸老營公社管理。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居住在頭府溝大隊清尾宮的道士大多已成仙,只剩下吳力達道士。
武力達(1919--1997),武當道教白衣派第十五代道士,師從黃任重道長。人民公社時期,吳立達是豆腐溝生產大隊的一名隊員。他和其他成員一起從事集體勞動。年底,他們記工分,領糧油,統一核算。吳立達擅長木工,閑暇時他為生產隊和公社成員制作家具和器皿。群眾對他評價很好。吳立達有時穿著道服,過著道士的生活。隊長和制作組成員都認可他道士的身份,沒有人對他的行為提出任何異議。
在劃分成分時,吳立達等道士被劃分為貧農或下中農。土改時,清微宮附近的土地被登記在吳立達的名下,吳立達成為清微宮的戶主。
1984年,武當山道教協會成立。武力達等道士受道教協會邀請,回到道觀,開展正常的道教活動,招收、教育弟子。恢復正常道教生活后不久,武力達將清微宮的土地證交給了道教協會。隨后,武當山道教協會與當地當局因土地、財產歸屬問題發生糾紛。武力達持有的土地證,對于武當山道教協會后續收回清胃宮等土地和財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2年,武力達道士與弟子合影
4. 非物質文化遺產——凍豆腐制作技藝
武當山凍豆腐制作技藝已有數百年歷史,2008年被列入十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豆腐谷位于武當山金頂下的一條大河中。由于水土條件的原因,產出的大豆質地優良。豆腐碎又嫩又爽口。凍豆腐質地拉絲,耐咀嚼,味道鮮美。豆腐溝農民制作的凍豆腐是武當山道觀和全國各地香客、信徒、游客日常飲食中的主菜。武當山豆腐溝的凍豆腐制作技術是在明代武當山宮觀建筑群大修期間得到大規模發展的。豆腐溝村的村民以做豆腐為業。 13年的建設過程中,他們制作了鮮豆腐和凍豆腐,供修建武當山的30萬工匠食用。至今,村里還保留著春節制作凍豆腐的傳統習俗。
武當山凍豆腐的生產有兩個自然條件:一是冬季氣溫低于-10℃,二是武當山豆腐谷的泉水。泉水是關鍵。如果沒有豆腐谷的泉水,在其他溫度和工藝相同的條件下就無法制作出這種凍豆腐。因此,武當山地區的凍豆腐成為了豆腐溝的地理標志產品。制法:將泡好的黃豆磨成渣,將豆漿放入鍋中煮熟,放入盆中熱敷膏藥半小時即可。用法棍和豆腐盒過濾水,整形。兩小時后,切成15×15厘米小塊的豆腐,露天冷凍,然后冷凍干燥9次,直至風干。
如今,武當山凍豆腐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有:
明平和擅長烹飪,掌握了多種煮豆腐的技巧。他是武當山豆腐溝當地的“名廚”。年輕時,每年冬天他都會制作凍豆腐,送到武當山太和宮等道觀,供應道士和各酒樓。他的凍豆腐味道鮮美、爽口,受到道士和游客的廣泛贊譽。
宋明華可以根據冬季零度以下的氣溫來決定凍干豆腐的時間和次數,這樣凍豆腐的色、香、味都好。
王銀慶擁有多年制作凍豆腐的經驗。他精通凍豆腐制作,能精確控制各種比例,調制出不同軟硬度的凍豆腐。
周鳳鳴家至今還保存著祖輩世代相傳的制作豆腐的工具。他保留了古代磨豆腐的石磨和傳統的豆腐制作工藝,他做的凍豆腐特別正宗。
武當山清微宮
磨豆漿
采購大豆
做豆腐
凍豆腐
凍豆腐
--------------------------
相關內容推送
- - - - / 結尾 / - - -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