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要求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平等保護全體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改革與法治是推動國家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不可或缺的雙輪驅動力。改革,作為社會發展的引擎,不斷推動著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等各方面的革新與升級;而法治,則是保障改革成果、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為改革的深入進行提供了堅實的法律支撐。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必由之路。
一、改革是法治的動力源泉
改革是對既有制度、機制、政策的調整與優化,旨在破除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社會創新活力。在改革過程中,新的社會關系和利益格局不斷形成,對法治建設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因此,改革成為推動法治創新、完善法律體系的重要動力。通過改革,可以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完善法律法規,確保法律制度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
二、法治是改革的穩定器
法治是改革的保障,為改革提供了明確的行為規范和預期。在改革進程中,法治能夠確保各項改革措施在法律的框架內進行,避免改革過程中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同時,法治還能有效化解改革中的矛盾沖突,維護社會穩定和諧。通過法治手段,可以保障改革成果的合法性和持久性,為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三、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的原則
依法推進改革。改革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框架內進行,確保改革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任何改革措施都不能違背法律的基本原則和精神,更不能以改革之名行違法之實。
改革與立法相銜接。在改革過程中,要注重立法先行,通過立法明確改革的目標、路徑和措施,確保改革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要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改革提供充分的法律支持。
強化法治意識。在全社會樹立法治觀念,增強全民法治意識,是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的重要基礎。要通過普法教育、法治宣傳等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法治素養,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加強法治監督。建立健全法治監督機制,對改革過程中的違法行為進行及時糾正和懲處,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穩健前行。同時,要加強對改革成效的評估和監督,確保改革目標的實現。
四、結語
堅持改革和法治相統一,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始終堅持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確保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順利推進。同時,我們也要不斷完善法律體系,提高法治水平,為改革的深入進行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武漢市兩江生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吳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