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來隔壁千家醉,雨后開瓶十里香。”夏天的雨水造就了澎湃不息的赤水河谷,高溫高濕的環境為釀酒而生,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讓茅臺鎮的酒具有其獨一無二的特點和價值。盡管茅臺鎮的酒廠已成百上千,回溯過去還是會發現有不少酒坊興盛一時轉而銷聲匿跡的痕跡。留在1990年在茅臺村附近的三百梯的一塊路碑,就是其中之一,那就是偈盛燒坊。
據悉,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臺村“偈盛燒房”字樣,這個發現是關于“茅臺村醬酒”出現的最早歷史證據。因此,目前已有專家合理推測,“茅臺”的名字或從正式生產茅臺酒之前就已經存在,并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經有過一段發展經歷。
時代飛速發展到今天,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已經被冠上“中國第一酒鎮”的美稱。“茅臺”的口碑已經從酒水品牌發展到“遵義茅臺機場”。現在的游客或商人如若想要觀光茅臺鎮,那么從飛機落地的一刻起,就已經被一股淡淡的酒糟味擁入懷中。眾所周知,茅臺鎮是“酒負盛名”之地,山谷兩旁的酒廠沿山形次第排開,氣勢壯闊,足以顯示我國醬香白酒的聲譽與發展規模。

深入茅臺鎮了解即可發現,茅臺鎮的醬香酒釀造工藝有“12987”的說法:一個周期、兩次投糧、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需要至少耗時一年的時間才可見到醬香酒的雛形。并且在釀酒過程中,四輪次、五輪次均是“黃金輪次酒”,是酒企全年優質穩產的重要“基石”。鎮上大大小小的酒廠和作坊數以千計,但遵循同一個釀酒制法,讓人不得不感嘆統一性的方法論,并好奇這樣的“規矩”從何而來。
據了解,目前有專家組有意向對于茅臺鎮的發展變遷歷史做出詳細的書面報告,但對于“偈盛燒坊”的內容寥寥無幾,距今已有八十年歷史的“偈盛燒坊”目前是茅臺鎮最早的歷史資料,眾多研究中國醬香型白酒的工程師與學者都在找尋“偈盛燒坊”與“偈盛酒號”之間的神秘聯系,這一聯系可以填補我國的白酒歷史上的空隙。因此,該石碑被列為茅臺鎮釀酒業的文化遺產,作為人們研究和探討中國酒文化史的重要物證。
“香飄世界百年”是茅臺酒的標語,但能夠讓世界認識到了中國白酒的魅力,這并非一朝一夕或一個品牌團隊就可以做到的,“茅臺”的名號是中國白酒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在紅色歲月里,茅臺酒伴隨著中國的崛起而不斷發展,也是國家重要時刻的見證者。“茅臺”一名,已經成為我國的一種文化標志,而我們也需記得,在品味茅臺之時,還有其“身世之謎”仍未解開。新時代下,我們也應該共同探索,推動關于“偈盛燒坊”的研究,寫下除工藝外,更厚重的有關于“茅臺”的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