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世界主要經濟體近期陸續公布三季度成績單,多國經濟延續恢復態勢。但進入四季度,各方仍需警惕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風險。
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4.8%。從環比看,經季節調整后,三季度中國GDP環比增長0.9%,環比增速連續九個季度正增長,經濟保持平穩向好態勢。
特別是在存量和增量政策“接力”下,9月以來中國工業生產、投資、消費等主要經濟指標出現積極變化。最新公布的10月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時隔5個月重返擴張區間,顯示經濟景氣水平繼續回升向好。
今年三季度,美國實際GDP按年率計算增長2.8%,低于市場預期。當季,占美國經濟總量約70%的個人消費支出增長3.7%,較第二季度增幅增加0.9個百分點。住宅類固定資產投資下降5.1%,連續兩個季度下降。
中金公司研報稱,個人消費支出強勁,企業設備投資擴張,出口與政府開支提速,表明美國經濟增長仍然健康。房地產投資和建筑投資相對偏弱,顯示高利率仍在產生抑制作用。
三季度,歐元區GDP環比增長0.4%,歐盟GDP環比增長0.3%;二者同比均增長0.9%。盡管歐元區三季度經濟數據略勝預期,但年內整體表現不及預期。從國別看,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三季度GDP環比增長0.2%,同期法國和西班牙GDP分別環比增長0.4%和0.8%。
在亞洲,東盟國家表現不俗。其中,越南三季度GDP同比增長7.4%,為兩年來最強勁的季度表現。馬來西亞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3%,超出市場預期。新加坡三季度GDP同比增長4.1%,增幅顯著高于二季度的2.9%。
此外,韓國三季度GDP環比微增0.1%,低于官方此前預期。雖然擺脫了二季度環比負增長的局面,但因近期出口明顯放緩,韓國央行將全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為2.2%至2.3%。
總體來看,三季度全球經濟延續復蘇,但增長動能有所減弱。受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加大、歐美等主要經濟體勞動力市場逐漸疲軟等因素影響,四季度各方需警惕下行風險。
尤其近期一些經濟體出于保護本國經濟和產業目的,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將導致全球貿易和投資壁壘增加。
中國銀行研究院警告稱,新的關稅措施將對全球貿易和投資活動造成扭曲,引發全球經濟和供應鏈分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由貿易保護主義引發的全球經濟和供應鏈分裂代價高昂,最高可能會使全球經濟產出減少約7%,相當于減少了日本和德國的GDP總和。
不過,今年全球貿易整體表現大概率仍將好于2023年。根據世貿組織10月的預測,2024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將同比增長2.7%,相比上年的貿易萎縮明顯改善。
中國銀行研究院指出,以“金磚”“上合”以及中非等為代表的“南南合作”日趨緊密,成為推動全球貿易增長的新引擎。據其測算,2000年至2023年,“全球南方”出口總量中以“全球南方”國家為目的地的占比由25.1%提高至42.1%,進口總量中來自“全球南方”國家的占比由32.1%提升至48.8%。“全球南方”間貿易往來正日益深化。(完)【編輯:李潤澤】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