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藝術景陽青年藝術百人邀請展《細語中的悄悄話》是《2023藝術景陽——‘走向鮮花盛開的地方’城鄉發展規劃》的重要呈現之一,也是首屆涇陽區當代藝術展。畫展。展覽邀請了30多位優秀青年藝術家展出百余件藝術作品,包括油畫、紙本、裝置、影像等多種創作形式,涵蓋敘事、城市景觀、科技等多元主題。
展覽主題“耳語中的耳語”象征著前進的方向和活力。藝術家通過各種材料和形式表達情感和思想,分享對世界、家鄉和成長的感悟。展覽作品以獨特的語言呈現時間、空間和故事,捕捉生命成長的無聲旋律。此次展覽不僅是一次藝術盛會,更是一次藝術治愈之旅,讓城市、鄉村和居民感受藝術的魅力,傳遞希望與愛,激發自我認知和情感升華的力量。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作者這樣說:“一座城市是許多事物的整體:記憶的整體、欲望的整體、語言符號的整體;正如所有經濟史書所解釋的那樣,城市是一些交換的場所但這些交流不僅僅是物品的交換,也是言語的交換、欲望的交換、記錄的交換?!拔覀兛创澜绲姆绞?,深受我們記憶中的那些地方的影響和塑造。和。隨著藝術家的筆觸,模糊的記憶被一步步以溫暖和創意呈現。
故宮的一角,故鄉夜空中的“流星”,北海公園初秋的晚風,熟悉的街道,靜夜里繼續閃耀的路燈,曾經流行的CD被重新發現移動時,再也見不到的背影,承載著傳統榫卯技藝承載著時間重量的神秘……這些,是某個城市某個時刻的唯一視角和深刻感受。這些場景構成了一部關于生活和城市的電影。時間的流逝漸漸消失,留下每一個獨特的色塊印記,讓記憶在畫面之間回響。
01.
戴勝杰
戴勝杰 - 《滿》 - 6個最寬處直徑27.5cm、高約25cm的“蛋糕玩家” - 泡沫、奶油膠、亞克力、旋轉臺、廢CD - 2021
戴勝杰-《旋轉的時間之輪No.2》--布面丙烯-2022
戴勝杰-《旋轉的時間之輪No.3》--布面綜合材料-2022
戴勝杰-《旋轉的時間之輪No.4》--布面綜合材料-2022
戴勝杰-《旋轉的時間之輪No.6》--布面油畫-2023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戴勝杰
畢業于美國史密斯學院視覺藝術與經濟系。
美國紐約大學視覺藝術系碩士學位
光盤作為一種流行的流行文化產品,不僅標志著特定的時代和社會,也成為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交匯與對話的場景;在“大數據”時代到來之前,它深刻地影響了我們觀看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向和方式,塑造了以便攜性、視頻性和盜版為特征的現代視覺文化。光盤的文化和技術本質為藝術家的作品留下了重要的注腳。如今,光盤的介質、材料和技術已經逐漸過時。它們在生活中已經被大家遺忘、拋棄了,它們的使用價值也消失了。但它能留下什么?藝術家常常從偶然事件中汲取靈感,以個人敘事為起點,先向內看,再向外探索。同時,戴勝杰又是一個與“物”有著強烈情感聯系的人。時間的載體也連接著成長的記憶。由此,他開始關注光盤這一“過時”的媒介,以及記憶的物質性和空間性。
“滿”意味著在時間的循環中移動。該裝置的靈感來自于藝術家和她的父母搬出居住了16年的家時整理出的大量舊CD,其中包括她小時候喜歡的動畫片,以及當時流行的歌曲。 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代街頭流行。 、影視劇。 《蛋糕玩家》以光盤的方式來隱喻時間的流逝,試圖消解人與人之間的記憶鴻溝,喚起人們對舊時代逝去的共情感。
02.
都匯
杜輝-《夜觀?!?24.5×45.5cm-紙上丙烯-2022
杜輝-《被困》-65×60cm-布面油畫-2017
杜輝-《七月》-60×60cm-布面丙烯-2017
杜輝-《秋》-45.5×34cm-紙上丙烯-2022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都匯
畢業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油畫系
杜輝的作品中存在著一種典型的當代焦慮:錯誤的時間感、無效性、漸進的情緒、重復的定格、巨大的風景和微小的分散的人,以及主次關系的倒置和錯位。一方面,場景取代了人物,成為故事的主體。藝術家采用多種方法探索和延伸場景承載能力的邊界及其在不同形式和色調的組合下所帶來的感官體驗,使其成為一種新的質感。另一方面,去主體化的人物成功地逃離了畫面,成為畫面狀態與現實狀態的連接點,為畫面本身的敘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尺度。這是寫實繪畫可能性的激活。
杜慧喜歡畫熟悉的場景,讓自己沉浸其中,同時也能淡然觀察。他并不排除講故事。人文情感、社會生態在畫面中層層展開,或熱烈或冰冷,或曖昧或妖媚。他的素材都來源于現實,甚至是近在眼前的現成情境,他直接用寫實的繪畫手法來表達這一點,不加粉飾,同時刻意營造一種曖昧、曖昧甚至神秘感。領土。熟悉的詞語可以形成讓人猜測的謎語,常見的場景也可以形成令人困惑的謎題。通過這種質疑,我們不僅能看到藝術家的“世界”和許多“小事件”,還能看到他的另一種真實和誠實。畫面中的圖像布置、光線控制、色彩配制不僅與現實相符,而且也是一種有意的引導。觀者疑惑的目光隨著畫面上的這些“指引”逐漸前行,直到謎團的最終答案被解開。恍然大悟后,我徹底驚嘆于他冷靜的頭腦和獨特的聰明才智。近兩年,藝術家的繪畫大多以北京為意象,場景也往往選擇與自己成長經歷密切相關的地方。北京作為首都,承載著太多的屬性和功能。杜慧希望通過他的視角,描繪出一個“正常”、“活生生”、“個性”的北京。
03.
郭飛
郭飛-《風向》系列-尺寸可變-木榫卯組裝-2019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郭飛
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油畫系
古建筑如何能在不使用一顆鐵釘的情況下屹立千年?如何拼湊出看起來光滑精致的家具?這一切的秘密都隱藏在“榫卯結構”之中。可以說,榫卯結構是隱藏在木材中的靈魂。中國的榫卯結構作為一種連接方式,巧妙地呈現了凹凸之間的默契,用智慧展現了力量與美感的藝術。榫卯是中國傳統建筑和家具的靈魂。其優點在于組件的靈活性。當受到地震等外力破壞時,活動部件的彈性更有利于恢復穩定。即使是部分損壞,也只需修理并更換損壞的部件即可。這就是這個成語的意思。
其中魯班鎖是榫卯結構智慧的結晶。魯班鎖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木制工具。榫卯的凹凸部分共同作用,將分散的零件“鎖”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無需膠水、釘子、繩子等外力的作用卡扣,結構十分巧妙。
郭飛在一次設計中運用了魯班鎖的榫卯結構,被其千變萬化的結構、嚴謹的邏輯思維、深奧的哲學智慧深深吸引。從此,他轉行專注于中國榫卯文化的推廣和創新。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郭飛多年對魯班鎖組合結構的研究,讓郭飛一睹傳統榫卯結構的奧秘,深刻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智慧與美麗,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精神。在魯班鎖的基礎上,藝術家演化出了自己的結構方法——“木結組合”。藝術家的很多作品可以組裝成裝飾品,作為有榫卯連接的益智玩具供動手使用,也可以通過文創產品了解其背后的傳統文化。
04.
家林
賈琳-《傲慢與喧囂》-布面油畫--2022
賈琳-《白宮》-布面油畫--2016
賈琳-《從故鄉到故鄉》-布面油畫--2022
賈琳-《骨與皮》-布面油畫--2021
賈琳-《變形的失落》-布面油畫--2021
賈琳-《回形針的指向》-布面油畫--2021
賈琳-《如果是冬夜》-布面油畫--2020
賈琳-《她的孤獨》-布面油畫--2021
展覽現場(梁晨 攝)
展會現場
家林
畢業于綿陽師范學院油畫專業
賈琳的畫總是讓觀者想起一些感同身受的記憶,比如廢墟外的柵欄、車窗上的雨霧。多年來,他通過繪畫忠實記錄和思考生活中發生的一切,真正關心自己的問題。遠離那些宏大的敘事,粥和泡菜有時更令人滿意。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生活。在那些“日常”的共性中,藝術家與現實保持著距離,用繪畫來介入和回應當下,探索個體語境對當下的思考和審視。
“夜光”系列是藝術家內心的審視和思考。它無法避免人們的欲望、忙碌和焦慮。面對寂靜的夜,唯一能感動的就是自己。所有的表達都是自我與世界之間的獨白。界限也變得更加清晰。畫中對光的探索似乎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嚴酷折磨,我該如何關心自己?我們應該如何關懷我們的靈魂?即使你孤獨、茫然、迷茫,也要像這黑夜一樣,追隨光明,慢慢前行。路過之后,像往常一樣忽略了常見的風景,卻令人震驚地從記憶中取出并重放。通過繪畫“慢慢出現”的過程,介入社會場景,為個體提供更加多元的思考視角和改變的可能性。性別。肉身的感知不斷流動,無法理解的表情才是正常的表情狀態。那些偶爾出現的視覺碎片被保留在陰影中,參與著這片城市土壤的氛圍的醞釀。
05.
姜雷
姜雷-《通道之外10號》--藝術噴墨-2014
姜雷-《超越第14號通道》--藝術噴墨-2014
蔣雷-《無糖夢一號》-50×50cm-伊爾福手工掃地-2020
蔣雷-《無糖夢2號》-50×50cm-伊爾福德手掃-2021
蔣雷-《無糖夢想3號》-50×50cm-依爾福手工掃地-2021
蔣雷-《無糖夢4號》-50×50cm-依爾福手掃-2021
蔣雷-《無糖夢5號》-50×50cm-伊爾福德手掃-2021
展會現場
姜雷
畢業于新疆大學藝術系
《無糖夢》系列講述了江雷在旅途中追夢的故事。手工沖洗的黑白膠片不僅增添了作品中的懷舊感和故事感,還模糊了夢想與現實,讓旅途似夢非夢。藝術家常常會記得旅途中的夢想,只有輪廓,看不到喜怒哀樂的片段。他們的背影簡單、年輕、蹣跚、矜持,更顯落寞。他們在寂靜中一點點忘記自己,以永恒的姿態面朝大海,就連街道在前行或轉彎時也找到了方向。在藝術家的自傳中,他的夢想是童年時蘭州至新興線的三人硬座。他整晚都躺在一個狹小但安全的空間里,耳邊聽著有節奏的車輪碾過的聲音。我想知道家是否就在路的盡頭。當他還是學生的時候,寒暑假他都會出去跑步。背包里的素描本、注射器筆、水瓶……它們讓江雷去凌晨的機場、夜班車、火車站前的地下通道。 ,度過寶貴的睡眠。
《超越通道》讓觀眾看到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從指尖溜走。它流逝的速度令人心碎。但時間在我的記憶中似乎并不存在,就像一個完美的形象很快就會在人腦中消失,就像一道注定要消失的漣漪。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去越來越多的原本以為無法到達的地方。但即便身在此處,他還是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越是遙遠的風景,越是生動,而記憶越是近,越是陌生和模糊?;蛟S這個世界上,真正對結局抱有期待的人并不多。還有更多的人只是想上路。
06.
雷米納
雷明娜-《好運》第八部--水墨絲綢-2017
雷明娜-《好運》第七部--水墨絲綢-2017
雷明娜-《暖暖No.3》-33×33cm-絹本水墨-2017
雷明娜 - 《千年一醉》第三部分 - 直徑27厘米 - 水墨絹本 - 2022
雷明娜-《千年一醉》之一-水墨-2016
-“So Your Dream”第三部分--絲綢水墨-2018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雷米納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
雷明娜的作品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尋求觀念突破,與歷史悠久的“瓷”文化相結合。一方面,它將對形式的關注與罕見的優雅和精確的精神空間趣味在多個層面上結合起來,避開了傳統審美和隨波逐流的傾向。另一方面,作品從中國古代美學鼎盛時期的宋代汝窯中汲取視覺語言和審美觀念。汝窯色彩的寧靜、內斂成為視覺邏輯的重要線索,從而形成個人表達的意志特征。
冷峻的天藍色色系,充滿了倪云林的孤傲、宋徽宗的細膩、八大家的簡潔。通過細密的線條,描繪出多維并置的空間。這是歷史沉淀帶來的安靜、內斂的空間。氛圍是一種舒適、輕松的視覺體驗。同時,夢幻般的場景營造出靜謐的氛圍,理性與感性相結合,達到和諧平衡。宋代汝窯瓷器是能夠代表漢民族審美的創造。青色溫柔謙遜,不驕不躁。這是與歷史的對話,引發對時間和空間的思考。 《Lucky Head》系列是雷米納珍視的人生經歷。紅色可以給人帶來歡樂和希望。紅色的韁繩更像是安全帶,表達著內心的平靜和責任,給人一種穩定、寧靜的感覺。紅韁繩的構思源于藝術家對生活的深刻理解。馬自古以來就是最貴族的生物,擁有平和的內心,具有奉獻、堅忍、勇敢的精神。藝術家選擇以絲綢的形式表達對馬文晚的愛意。絲綢的細膩與空靈在作品中進一步強化了藝術家的人生哲學。扎實的線條畫功和細膩細膩的筆觸營造出一種憂郁卻又優雅的氛圍。藝術家在畫面的語言構成和象征表達上對傳統水墨畫進行了重新闡述和表達。
07.
陸哲
陸哲-《R0 G47.B167克萊因藍》-150×100cm-布面油畫-2020
陸哲-《飛機來了》-150×100cm-布面油畫-2020
陸哲——“看!” 《有流星》-110×160cm-布面油畫-2022
陸哲-《一群紅人》-60×120×6.2cm-布面油畫-2021
陸哲-《糖》--高密度模型板、老花板、有機玻璃、木箱-2021
陸哲 - 《扇形車窗》 - 60×60×8cm - 高密度模型,木板、老花板、有機玻璃、木箱框 - 2021
陸哲-《假山》-60×60cm-高密度模型木板、老花板、有機玻璃、木箱-2021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陸哲
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視覺藝術系
北方建筑是陸哲喜歡描繪的題材。他以純色為基礎來繪制房屋、工廠和其他建筑物。他筆下的建筑總是給人一種平靜、內斂的感覺?;氐匠錾厥煜さ某鞘械乃槠洃浥c舊工業工廠的形象交織在一起。這是藝術家對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和周圍環境所進行的一種場景式的繪畫。陸哲的創作方法有的是基于過去積累的材料和記憶中的圖像,有的是在旅行中收集的,結合一些舊家具上拆下來的天花板進行藝術重組和重建;從構思動機看來,這是對廢棄建筑、工業設施、生活場景片段的“肖像式”呈現。其中,有與生俱來的對小事的懷念和喜悅。最終他回歸到“以物告人”的創作慣性,即在平凡中尋找酸甜苦辣。藝術家基于一些童年的記憶、對成長環境的印象以及多年遠離家鄉的情感,將這些情感融入到畫面中,建立了人與物之間微妙的聯系。
“物”是指物質、物體。 “非物體”是人類對物質本身賦予的一種象征性的、情感性的約定俗成的判斷。前者是客觀存在的,后者則與人類對前者的認知有關。在其后期的作品中,陸哲的繪畫從平面構圖發展到作品單元之間的結構。建筑和環境的主體作用開始告別客體功能,而人物的主角作用則退去。他的作品開始刻意消解清晰的主角和符號,一種“觀念化”的平面構圖方法,使他的繪畫開始從清晰的意義和敘述性走向一種環境和人的觀念構圖,這也使他的繪畫開始走向理性和敘事。喆的藝術已經走向了一條更加純粹的道路。
08.
倪萍
倪萍-《鄉村在哪里》第2張-版畫紙、鉛筆-2021
倪萍-《雪》No.1-紙本鉛筆-2019
倪萍-《雪》No.2-紙本鉛筆-2019
倪萍-《雪》No.3-紙本鉛筆-2019
展會現場
展覽現場(高校社團攝影課——顏潤松 攝)
倪萍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學士、碩士學位。
沒有家鄉的人是可憐的。光禿禿的山巒,稀疏的樹木,潔白的雪,空蕩蕩的樓房,黑色的煤山,無盡的風,是家鄉永遠難忘的記憶。
倪萍一直在探索家鄉與自己的關系。作為一名藝術家,他不斷嘗試用各種語言和材料來表達心中的家鄉。他相信,耐心地描述碎片化的場景,可以讓他內心更加貼近家鄉。他目前的創作方向是尋找過去丟失的東西。由于近年來他很少回家,故鄉發生了很大變化,小時候居住的地方也逐漸被拆遷。他漸漸對家鄉產生了陌生感,這讓他很不安,所以他選擇使用鉛筆。回憶過去,留住時光。
城市化的進程讓倪萍的童年記憶越來越模糊,他更加思念家鄉。藝術家完成的每一次完整創作,其實都是一次尋找失落記憶的宏大追憶。紙質草圖的手繪形式和石版畫刻意保留的紋理讓記憶不斷涌現。遠離故鄉多年,創作中的記憶逐漸清晰。藝術家癡迷于那些灰色的色調和山、樹、房子等形象,他不斷地變換材料來表達,力求完整地回憶起自己的家鄉。畫中憶,畫后留。這些點點滴滴的記憶匯聚成一幅幅場景,既真實又陌生。
09.
石子元
石子元-《回聲室》--陶瓷、水-2016-2017
石子元-《回聲室》--陶瓷、水-2016-2017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石子元
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學士、碩士學位。
“石”可以浮在水面上,打破了“石”物體永恒不變的自然屬性。同時,石頭也是最常見的自然物體之一。各地區、各民族人民都看到了。這就是藝術家想要探索的普遍的生活體驗。
《回音室》所使用的陶瓷材質是這部作品創作的關鍵因素,但“混響”不僅僅存在于瓷石之間。在這部作品中,“混響”其實存在于很多方面。首先,是瓷石之間的碰撞,每塊瓷石都是一個中空的空腔,空腔內部就會產生聲音。這些“石頭”在一個大的展覽空間中不斷碰撞,產生對空間的“回應”。最終,作品可能會給觀眾帶來觀念上的沖擊和回響。
10.
溫秋文
溫秋文-《南獅少女》--鋼絲、布、杜邦紙、燈-2017
溫秋文-《閃光魚燈》--鋼絲、布、杜邦紙、燈-2022
展會現場
展會現場
溫秋文
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油畫系
溫秋文,中國80后藝術家、閃劇場導演、中國紙雕藝術家。她擅長以紙藝為載體進行創作,同時也在光雕塑領域進行研究。多材質復合裝置《少女的南獅》使她名聲大噪。她在保留文化邏輯的基礎上,對大良魚燈、南獅等傳統粵南元素的結構和材質進行了解構和再創造,拓展了造景和場景再現。它成為一個夢幻般的戲劇片段,讓觀眾了解傳統并創造新事物。她的作品作為中國的象征,曾在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意大利、香港及中國內地多個城市以及藝術節上展出。
《南獅少女》和《閃魚燈》是溫秋文為大眾所熟知的作品。她將大良魚燈、南獅等南方粵菜的傳統元素,用當代的筆觸進行復制,同時保留其文化邏輯,進行結構上的創新。以及解構、重建和創新的材料。相傳唐明帝日夜談話,夢中看見一頭五彩獨角獸,張著大嘴,大鼻子。據描述,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將明帝夢中的奇獸以瑞獸的形式再現,并以燕樂舞在宮中表演,稱為“太平樂”,也稱“太平樂”。 “五向舞獅”。南獅燈和大良魚燈都是在傳統骨架上改造而成。溫秋雯繼續著復雜的手工制作經驗,用杜邦紙覆蓋舊日的記憶,再現質感。將傳統的東西加入到自己的歷史和理解中,對其進行解構和重構,在“傳統”、“文化”等眾多標簽的限制下進行思考,用自己的表達方式,通過紙張等多元化的材料再現以馬內利時代。
11.
徐雅涵
許雅涵-《野草·倒影》--布面丙烯-2023
許雅涵-《野草·夢》--布面油畫-2022
Xu Yahan-“野草?視覺” - 帆布上的油畫2022
Xu Yahan-“雜草·it” - 帆布上的油畫
Xu Yahan-“野草·光” - 二十-2023上的丙烯酸
展覽場景(由Liang Chen拍攝)
Xu Yahan
畢業于Lu Xun美術學院綜合繪畫系,并獲得學士學位
畢業于Lu Xun美術學院的油畫系,擁有碩士學位
“野草”作品系列的概念和意識誕生于2021年。大多數作品都包含野草和一些混凝土植物的圖像。雜草也稱為雜草,通常是指未故意種植在農田,草坪等上的植物,尤其是那些侵入性的植物,大量繁殖并突破領土。它是強大的,是郁郁蔥蔥的活力的表現。顏色是個人情感的體現。隨著情緒和思想的變化,圖片的顏色會不自覺但定期出現。這幅畫的黑色語調使作品有一種想要突破限制的感覺,但是畫中有一些光明,例如帶來的希望和對生命的希望和愿望拼命地試圖脫離黑暗。陳舊的感覺也傳達了時間和情緒困擾的流逝。盡管安全,但它總是受到約束。 “雜草”起源,傳播和破裂在被多個物體包圍的心理空間中自由,然后延伸到一個幻想世界,充滿了現實局限性的未知可能性。透明度和分層的使用和重疊反映了各種三維結構和顏色,創造了光的質量,并創造了一種神秘,美麗和迷人的感覺。它們在所有縫隙中繁殖,在所有開放空間中散布,然后溢出到明亮和開放的距離中。
參與的藝術家按字母順序排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