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4日訊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危急重癥之一,動脈瘤首次破裂的死亡率高達30%-40%。近日,泰安市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介入團隊爭分奪秒開展介入技術,順利挽救了一名37歲動脈瘤出血患者劉先生(化名)的生命。

猝不及防 顱內動脈瘤說破就破
劉先生是寧陽人,今年37歲,偶爾飲酒。近期,劉先生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頭頸部疼痛不適。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寧陽縣第一人民醫院就診,顱腦CT檢查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醫生考慮為“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收入神經外科,啟動應急預案。

顱腦CT顯示蛛網膜下腔出血
分秒必爭 介入技術精準“拆除”
劉先生發病兇險,當務之急是盡快“拆除”大腦中的動脈瘤。腦卒中介入成員顏進項、逯振想兩位醫師查看劉先生的影像資料,詳細評估病情后,當機立斷,與劉先生家屬溝通,緊急安排手術。

腦血管造影顯示前交通動脈瘤
顏進項、逯振想以最快的速度做好介入手術準備,一場與死神的搏斗隨即展開。術中,他們通過腦血管造影明確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態,在保護好載瘤動脈的同時,通過支架輔助將動脈瘤完全栓塞。術后劉先生進入重癥監護室密切監護生命體征。

“一般而言,年輕人的血管平滑韌性好,而這位患者血管條件差,不良生活習慣導致他的腦血管血管壁早已不堪一擊,才會出現顱內動脈瘤破裂出血。”顏進項回憶。

醒來后的劉先生說:“平時偶爾會出現偏頭痛的癥狀,休息后略好轉,便從沒放在心上,沒想到竟然長了動脈瘤。多虧醫生及時給我手術,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目前劉先生吃飯、行走等與常人無異,已經順利出院。
顏進項提醒廣大年輕人,腦動脈瘤較小且沒有破裂時,幾乎沒有癥狀;如果腦動脈瘤增大、少量出血可出現頭痛、脖子發硬等“蛛絲馬跡”,30~60歲的人易患有腦動脈瘤,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發病與情緒、壓力、年齡、吸煙、大量飲酒、濫用藥物、高血壓、遺傳等因素相關,尤其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勞累、飲酒、用力排便等誘因的引發下,血壓突然增高,更容易導致動脈瘤破裂出血。

因此,平時少熬夜、適當運動、戒煙戒酒、控制體重,嚴控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發生及進展,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痛、嘔吐、頭暈、重影、眼球上后部的疼痛等癥狀,需警惕腦動脈瘤,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如果腦動脈瘤能在首次破裂的48小時內得到明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可以最大限度改善破裂患者的預后。(通訊員 呂珊)
責任編輯:單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