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此快節奏的城市生活里,這位撿到包的鄭先生原地守候一個小時等不來失主。他之后打開包發現里面有一張身份證,通過身份證上的地址信息,第二天結束工作的他騎電動騎到失主家樓下,在單元門外又等待了一個小時,終于上樓將包物歸原主。
失主拍完照大意落了包
“他什么都不要,我不知道該怎么表達我的謝意,希望通過你們表揚表揚他。”11月4日,華商報新聞熱線收到西安馮女士的來電。電話里馮女士很激動,她說,她近日因為粗心丟了包包。過了一日一夜,包包失而復得了,包里沒有裝貴重物品,但她確確實實收到了一份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
馮女士說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1月4日,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見到了馮女士。今年56歲的馮女士家住西安城東,11月2日下午,她隨幾個朋友來到距家不遠的中亞公園玩。當天天氣比較好,灞河水波潺潺,岸邊楊柳依依,她想拍幾張照片留念,嫌身上挎的包包比較礙事,就隨手卸下放在一邊。
“我印象里把包放在了花壇沿上,等我拍完照片,把拿包這事忘得一干二凈。”
馮女士說,她返家途中突然想到包給落下了。當即準備折返到河邊拿,但因為電動車沒電,只能和朋友把車騎到最近的另一位熟人家里充了會電才出發。折騰一番后,到公園時天已經黑了,包也沒有找見。
“包里裝著一個杯子、一件保暖外套,這些丟了也就算了,但側邊還裝著我的身份證和社保卡,這些要補辦就很麻煩。”
2日晚,沒找到包的馮女士向銀行打電話,口頭掛失了社保卡。她已經接受包包丟失的事實了。
丟包的第二天晚上
穿著樸素的男子提著包敲響了失主家的門
11月3日晚,將近10點了,馮女士家門突然被敲響。馮女士的弟弟打開門,看見門外站著一位穿著樸素的年輕男子。馮女士在房內聽到,一個陌生口音向弟弟說過來送包。她趕忙走到門口,意想不到包包就這樣失而復得了。
馮女士和送包的這位師傅對話,得知對方姓鄭,是2日下午在中亞公園撿到的包。原地等到天黑等不到她,鄭師傅就帶包回了家。回家后打開包看見里面有她的身份證,就根據身份證上的地址第二天忙完活后,給她直接送到家門口。
“他在樓下摁了幾次門鈴,但機器有故障我在家里邊聽不清他說啥,我以為是小孩子搞惡作劇。他在樓下等了一個小時,才趁有人出門進了單元樓。”
聽到鄭師傅的講述后,馮女士心里特別感動。她讓弟弟給鄭師傅取現金表示感謝,鄭師傅堅決不要。沒有辦法,她想到自家飄窗放著幾顆石榴,就拿來送給了鄭師傅。
“鄭師傅完全是從我的角度考慮,他可以圖省事把包放到游客中心,等游客中心想辦法聯系我。可以把包直接放單元樓門口,不必大晚上等待這么久。但這些他都沒有做,他耗費時間、耗費精力,就怕我心里著急。為一個不認識的人做到這種程度,我由衷感謝他。”馮女士說。
鄭師傅:“這是小事情”
11月4日下午,記者聯系到撿包的鄭師傅。鄭師傅今年38歲,是一名電器維修工。
鄭師傅回憶,11月2日是個周六,他帶著妻子和4歲的孩子到中亞公園玩。無意發現有一個女士包孤零零放在那,半天不見主人過來取。當時氣溫變冷,他讓妻子帶著孩子先回家,自己一個人守在包旁邊。
“我從5點等到了6點,一直不見有人來找。最后我看公園沒人了,就打開手機錄著視頻,一邊錄一邊把包放到我車上。回家后,也是一邊錄著視頻一邊打開包,我找見包里有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失主的身份證和社保卡。身份證上的地址信息很詳細,昨晚干完活,我回到家提著包就按照地址送過去了。”
鄭師傅說,他常上門幫城東的客戶安裝、維修空調,所以對附近的小區很熟悉。他家住在官廳立交附近,騎電動車騎了不到20分鐘就到了馮女士樓下,但因為單元門有密碼,他輸入房號不見門開,就等著他人進出。
“從9點等到10點了,一直沒有人進出。我準備離開時樓里的感應燈亮了,一個人從里面打開了門,我向人家說明我是來送包的后,就進了單元樓。”
記者問鄭師傅,如果這一趟跑空怎么辦,他說,當時他已經計劃第二天再來了。
“一般人把東西丟了都很著急,送包這事是小事情。我當時想著失主如果補辦證件就到周一了,就趁著禮拜天趕緊給她送過去。”
鄭師傅全名是鄭身濤。采訪過程中,他多次向記者表示不必宣揚這件事。“我干的是服務行業,就是服務人民的。”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常彭朵/文 鄧小衛/圖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方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