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網:“文化 旅游”、“文化 N”非常考驗認知和操盤力,你怎么看“文化上場”?
羅晴秋:我認為“文化上場”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但同時也是專業度極高的知識領域,既考驗認知水平、也考驗操盤能力。
去年,我和柳理先生在探討留壩縣如何激活“文化生產力”的話題時,首次提出“文化登場”的發展思維,建議縣上以“智圣”張良為切口,創造“張良會客廳”這個文化IP,且對“蕭何月下追韓信”作新注解,將提升地方“人才密度”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抓手。后來,在鳳凰網的操盤下,“華人國學大典之‘張良會客廳’”落地留壩,他們可以在“張良會客廳”邀約全世界的朋友了。近年來,留壩縣委縣政府以榮譽村民、新農人、發展顧問等方式“柔性引才”取得了很大成效,進而實施“主客共享”、“主客共創”系列舉措,轉方式調結構的專業共識度大大提高了,高質量發展的認知、定力大大增強。
事實上,陜西這個省很特別,北部、中部、南部是完全不一樣的,南部秦嶺地區雖然是山區縣,但思想解放度普遍要高于中部,北部就更不用說了。我都接觸過三個地區的干部,差別很大。所以講,“文化上場”能否作為發展要素來看待,與思想解放度是正相關的;發展沒到一定階段,談文化可能也缺乏氛圍。
我通常是從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的方法論層面來思考“文化上場”的,柳理先生則多從文化史的視角解構時代之需、洞悉人心之向,這方面他和他的眾多學術大伽朋友的研究和洞察更深遠。我總的理解是:文化上場是我國在新發展階段促進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根本保證。
(一)“文化上場”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選擇。這體現了文化在經濟轉型升級、社會價值引領和國際傳播競爭力提升中的核心作用,將文化基因植入發展肌理,才是從“速度增長”到“質量發展”的轉型。不過,也需警惕傳統文化的符號化消費,使“文化上場”始終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公共政策上也應建立文化價值評估體系,將文化資源納入國民經濟核算,建立文化GDP統計體系。
從理論邏輯上看,文化是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動力。它是創新驅動的新引擎,文化與科技融合產生的創意經濟正重構傳統產業價值;它是消費升級的牽引力,文化供給正在重塑需求結構,推動供給體系質量變革,我國文化消費市場規模已達4.7萬億元,Z世代對國潮產品的消費增速達38%;它是社會效益的增值器,浙江“千萬工程”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振興,使文旅融合型村莊人均收入超全國平均水平32%,驗證了文化資本向經濟、生態、社會資本轉化的可行性。
從實踐路徑來看,文化正多維度的賦能地方發展。產業維度上,通過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融合,打通創意-生產-消費全鏈條,產品溢價率普遍提升;空間維度上,城鄉有機更新項目,通過保存、恢復、激活、植入原生文化記憶,以文創業態重構歷史場景,還原美學品質,從而吸引和留住客流;傳播維度上,網絡文學出海規模突破30億元,《三體》全球銷量超2900萬冊,“悟空”、“哪吒”題材創作的動漫影視游戲作品受到全世界歡迎,等等。
從時代意義上看,“文化上場”推進大國傳播的迭代升級。在逆全球化思潮下,中華文化重登世界舞臺中央,必然面臨文明話語權的重構。我們看到敦煌研究院的“數字供養人”項目,吸引了全球百萬人次參與文物修復,創造了文化認同的新型共同體,說明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物質生產的躍升,更是文明形態從“追趕型”向“引領型”的質變。
(二)“文化上場”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法論,其本質是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構建新型文明形態。這一方法論以“文化基因激活—價值供給重構—出圈出貨聚焦”為邏輯主線,在產業轉型、城鄉融合、國際競爭等領域形成系統解決方案。公共政策方面也應推動文化方法論從實踐探索向機制與制度創新升級,不僅要解決好“誰上場”的問題,也要解決好“怎么上場”的問題。
從核心邏輯來看:它是發展動能轉換機制,主要體現為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要素、組織方式、價值標準;它是產業系統重構路徑,要打通價值發現、場景再造、生態協同三個閉環。
從應用場景來看:它通過文化解碼、技術編碼、產業重組實現產業升維;它通過資源資產化、空間場景化、運營IP化,成為縣域推進城鄉融合的重要紐帶和抓手;它通過話語轉譯、平臺賦能、價值共振促進國際交流與傳播破壁,構建中國對外傳播新范式。
從實踐架構來看:AI 詩歌峽客吟、AI繪畫賦能非遺創新展現科技力,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點擊破600億次展現內容力,“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展現歷史文化運營力,多維驅動案例越來越豐富;應縣木塔數字模型估值1.2億元實現歷史價值量化、《只此青綠》IP衍生價值超8億元變現情感價值測算、福州三坊七巷改造提升周邊地價46%實現空間溢價評估等,價值創新案例也漸成共識;西安曲江發行文旅REITs、蘇州刺繡專利打包發行ABS實現知識產權證券化等金融支持工具逐漸成熟。
(三)文化作為深層驅動力,正在重塑現代社會的價值創造模式,其通過創意轉化、情感共鳴與審美建構形成的三重賦能機制,已成為解鎖新型發展路徑的核心密鑰。公共政策方面應加緊構建文化價值評估基礎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要素市場交易平臺運營機制,完善文化數據資產入表制度、創新文化價值保險產品,從文化認知革命走向價值創造革新,在數字文明時代構建新的文化估值參照系,讓文化驅動力真正轉化為可測量、可交易、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從創意賦能角度來看:文化解碼技術的裂變效應日益涌現。數字文保革命、工業設計賦能、新材料破界展現了科技維度價值溢出能力;沉浸式劇場經濟、文化基因庫建設、元宇宙景區及導覽系統刷新文旅新玩法。
從情緒共振視角來看:文化正積極重構社會連接范式。國潮媒介事件、地域認同升級、文化應激響應等體現了群體共識的符號凝聚;節氣經濟模型、城市呼吸節律、工業4.0文化節拍器等反映了文化對社會節奏的系統校準功能。
從大眾審美視角來看:文化正在鑄造價值評估新標尺。博物館美育工程、東方審美復興、療愈經濟興起等現象級案例越來越多,折射社會情操培養的養成機制發生積極變化;文物價值重估體系、城市記憶銀行、設計哲學迭代展現出內涵增值的評估迭代效應。
鳳凰網:挖掘在地文化資源時,如何讓文學、養生、療愈等內容更自然、更絲滑地融入旅游場景中?你在給各景區提建議時,經常提到“只提供場景,不提供答案”,這是否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又如何讓游客生成的意義符合景區的期待?
羅晴秋:文化融入旅游場景的“絲滑”法則在于引導與留白間尋找平衡,高明的文化場景設計如同圍棋——景區落下的“場景棋子”看似松散,實則通過氣脈相連形成隱形邊界。游客的自主探索如同對手落子,在互動中共同完成這盤“意象之棋”。
文學是意識的時間旅行,是人類在虛無中完成對現實的超現實改造,一旦加入旅行,旅行便是修文、養心、療愈。通過場景設計(在黃山迎客松旁設“懸崖詩箋臺”,提供特制宣紙與毛筆,游客可寫詩后懸掛于松枝,每日黃昏收集佳作投影到云海)、隱性引導(石階上刻半句古詩(如“云深不知___”),引導游客接龍,最佳答案晚間通過山體燈光秀呈現)、效果保障(AI篩選符合“黃山意象”的投稿(剔除低俗內容),通過算法加權展示“松、云、石”相關創作)等方式,將文學從“文本展示”轉換為“創作激活”。
武夷山茶田鋪設“赤足步道”,不同區域的土壤溫度、顆粒度經科學調配,對應足底穴位刺激,在步道盡頭提供AI脈診儀,分析步行數據生成《茶氣行走報告》;用紅外熱成像顯示游客在步道各段的身體反應(如足溫升高區域對應肝經),但不直接解釋中醫理論,而是標注“此處古人常冥思”;與知名醫院合作研究步道對皮質醇水平的影響,用數據反哺場景優化,等等,這些都是將養生概念從“功能服務”到“環境療愈”的實踐。
敦煌鳴沙山月牙泉畔設置“聲療沙盤”,游客劃動沙子觸發不同頻率的梵音(低頻段對應沙漠風聲,高頻段對應飛天樂舞),沙盤旁立無字碑,僅標注“公元2025年XX位過客曾在此傾聽”,用群體行為暗示療愈價值;通過可穿戴設備監測心率變異性(HRV),當數據顯示游客進入放松狀態時,自動解鎖AR版《金剛經》片段投射到張家界大峽谷,等等,這是將療愈概念從“心理治療”上升到“無感沉浸”的體驗。
“只提供場景,不提供答案”,這一原則的底層邏輯是“游客的自我發現比官方的標準答案更有價值”。應注意通過三種機制以規避極端:一是建立“文化引力場”。在紹興魯迅故里設計“未完成的課桌”,桌面刻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片段,但故意磨滅關鍵詞,游客需用AR眼鏡掃描還原。既保留探索樂趣,又確保內容不偏離魯迅文學,這是設定物理邊界;烏鎮戲劇節期間,游客手機收到基于位置的AI推送(如“您前方20米是茅盾寫《子夜》的窗欞”),但僅顯示3個抽象關鍵詞(“木紋、雨痕、1932”),需自行拼湊故事,這是設定數據圍攔。二是設計“意義生成器”。麗江古城推出“東巴謎匣”,游客用NFC手機觸碰神秘符號后,依次解鎖:一段納西族祭祀音頻(無翻譯)→東巴文“水”字動態演化→可選發布感悟或兌換茶馬古道地圖,這是設立交互漏斗;對選擇深度探索的游客推送更隱秘的文化線索(如出示“茶”字感悟者獲贈藏茶樣本),形成認知升級路徑,這是算法調控。三是設置“隱性評估體系”。通過景區WiFi探針統計游客在某節點的停留時長,當超過5分鐘時觸發工作人員“偶遇”講解,這是情緒響應;用AI實時分析游客上傳的UGC內容,對符合“山水禪意”標簽的自動加成景區積分,可兌換特制文創(如用其創作詩句燒制的青瓷杯),這實際上是內容過慮。
讓游客生成的意義“符合期待”,這真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挑戰。我反倒認為“只提供現場,不給出答案”就是很好的策略,因為每一個人的心底的確有不同的旅行目的,作為目的地,最高明的做法是放棄帶節奏。不過,互動機制總歸是一種可以選擇的工具——只要它是完全無意的就行。比如,張家界大峽谷玻璃橋上可嵌入7處透明詩句(如“腳下是深淵,抬頭即星河”),這就是視覺錨點;靈隱寺周邊商鋪統一使用檀香基調,腦電實驗證實該氣味使游客購買文創時的“禪意相關”決策占比提高41%,這就是氣味引導;還可以通過動態獎勵、社交互證、預留官方解釋權等構建反饋系統。當游客在莫高窟前寫下的“飛天似要破壁而出”,與研究員講述的“唐代畫工如何用礦物顏料”形成互文時,文化與景區的融合才真正抵達“觀者自得,而道在其中”的境界。
鳳凰網:你對這屆“AI峽客呤”詩歌盲盒大賽有什么期待?
羅晴秋:每個地方推進高質量發展都得找準他們自己的“路”和“橋”。十年前,陳志冬、羅嗣清夫婦在張家界大峽谷打造了這座“云天渡”玻璃橋,刷新了十余項全國第一,開創了“無中生有”、“大象無形”的文旅新玩法,為全球游客帶去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與自然體驗,截至2024年,累計上繳稅收就超過6個億,為當地鄉村振興也提供了強勁動力。事非經過不知難,這樣偉大的作品需要極強的毅力和洞察力,需要極強的跨界合作力,需要始終堅持自我批判的勇氣。
詩歌是語文的高級表達形式,也是人類思維運動的高級表達。來到張家界大峽谷參加鳳凰網“AI峽客吟”活動前,我曾向活動總策劃柳理先生請教“為什么要有詩人”。他說,“不寫詩歌、沒有詩人的時代,一定是灰暗、冷酷、乏味的,不管它看起來有多高級。”當網絡用語將情感壓縮成表情包,當人工智能也能生成韻律文本時,真正的詩人依然守護著語言的純度與密度,保存著思想的結晶能力,他們是人類保持痛感與驚喜能力的神經末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