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驚喜!收到吳老師送我的勵志卡,心里特別高興,感謝吳老師對我的關注和關心……”,4月17日下午,江西理工大學法學院的肖蓮發、鐘琪、倪晨雪等同學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出了輔導員吳倩茹老師寫給她們的卡片,引來了大家的點贊。

在江西理工大學“桃李吳言工作室”的案頭,一沓信箋、幾支筆、一本寫滿學生情況的筆記本,構成了輔導員吳倩茹老師堅守8年的“育人角落”。從2018年至今,她累計手寫1000余張勵志卡片,將“愿你勇敢生長”的期許,化作每個學期最溫暖的遇見。
“2018年寒假,學生們寄來的手寫賀卡堆了滿滿一桌,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手寫的溫度不該只停留在單向傳遞。”吳倩茹回憶起初心。從此,每年寒暑假,她都會提前梳理學生檔案,特別是家庭貧困、學習困難、性格內向的學生,并為每個人量身打造寄語:如給2022級的學生寫“哪怕學習再苦,考研再累,莫急莫躁,一步一腳印,一日一成長,在該奮斗的歲月里,對得起每一寸光陰。”給2023級的學生寫“少年有夢,不應止于行動,更要付諸行動,不要因家庭貧困而自怨自艾,要自強不息。”給2024級的新生寫“大學是開始,在這條成長路上,或許會有困難挫折和迷茫不安,但別怕,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長的磨礪,每一次的迷茫都是尋找方向的契機,老師會陪你一起成長。”給2025屆畢業生寫“希望你做自信的自己,永遠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向外探索,向內生長,爭做一名有初心的好律師。”這些結合學生性格、經歷的文字,沒有模板,只有她對“每個學生都值得被用心對待”的堅持。
在學生們眼中,這些卡片是獨一份的溫暖。有人將它壓在書桌玻璃下,有人把它收進專屬紀念冊,更有畢業多年的學生特意回校告訴她:“當年您寫的卡片,至今還被收藏在家里的書柜中,每次回家看到,都記得大學時被老師放在心上的感動。”
2015級學生簡琴珍是第一批收到勵志卡的學生之一,受到吳老師的影響,如今她也成為了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的一名輔導員。從收到卡片時的感動,到如今自己為學生寫下寄語,她坦言:“吳老師用勵志卡片教會我們,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心與心的呼應。”
當被問及“為何在信息時代堅持手寫?”,吳倩茹說:“手機里的‘加油’會被刷屏,但紙上的‘加油’會被記住。”她算過,每張卡片從構思到書寫平均耗時10分鐘,8年累計耗時超過160小時——這相當于80場一對一談心的時長,是她用最“笨拙”的方式,表達對學生的情誼。
春去秋來,吳倩茹的筆尖從未停歇。信箋上的字跡或許會隨時間變淡,但八年如一日的堅守,早已讓“吳老師的勵志卡”成為一屆又一屆學生心中的溫暖符號。正如吳倩茹所帶的2019屆畢業生林世和所說:“那些年收到的卡片,是大學時光里最溫柔的注腳——原來被老師放在心上的感覺,真的能給人勇氣去面對整個世界。”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守望,而我有幸成為他們青春里的‘寫信人’。”暮色中,吳倩茹又寫下新的寄語,窗外的玉蘭樹正抽出新芽。8年時光,1000余張卡片,她用最樸素的方式證明: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匆匆而過的叮囑,而是愿意花時間,把對每個學生的期許,都認真寫在紙上、寫進學生心里。
據了解,吳倩茹老師2015年參加工作,一直擔任輔導員,至今已有10年,而手寫勵志卡片的育人實踐已堅持8年,累計為千余名學生定制個性化寄語。作為“桃李吳言工作室”負責人,她也一直將“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融入勵志卡創作,結合學生成長經歷、專業特色,開展個性化關懷,引導學生勇于面對暫時的困難,不因挫折而失去對學習和生活的希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