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打出重磅政策“組合拳”。
會議明確提出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并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等。
綜合市場分析來看,一系列舉措將有效激發市場活力,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在精準調節市場流動性、助力重點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今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做好適時降準降息準備的同時,還將繼續創設結構性工具加大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
新設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
會議強調,要加緊實施更加積極有為的宏觀政策,貨幣政策延續“適度寬松”基調,并明確提出“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加力支持實體經濟”。
在結構性工具層面,會議要求“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支持領域聚焦“科技創新、擴大消費、穩定外貿”。
“本次會議對貨幣政策的表述,凸顯出結構性工具或有創新增量。”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指出。
具體來看,會議明確提到要求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回顧2022年4月,央行曾設立普惠養老再貸款的階段性政策工具。明明認為,此次消費端結構性支持工具預計將很快落地。兩項再貸款工具將精準發力,更多地關注對消費、養老等領域的支持,旨在激發相關領域的市場活力,滿足民眾在消費和養老方面的需求。
廣開首席產業研究院首席金融研究員王運金指出,該項新工具與此前已設立的400億元額度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的投向領域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會側重投向對擴大內需有較大貢獻的餐飲、文旅、教育、批發零售、倉儲物流等領域,向服務業企業提供貸款支持,市場化程度相對更高;后者則主要投向公益型、普惠型養老機構,帶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屬性。
王運金也表示,今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做好適時降準降息準備的同時,將繼續創設結構性工具加大對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持。除了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還可能會創設促消費再貸款、穩外貿再貸款等工具。
“這些工具不僅在類型上有所創新,在額度和利率方面也有望調整。再貸款額度將得到提升,利率可能適度下調,從而加大專項支持力度。”王運金說。
例如,在消費領域,通過再貸款結構性工具,鼓勵銀行加大對消費貸的投放,形成“能者多勞,多勞多得”的正向循環,避免以往總量放水時銀行資金空轉、未有效流入實體經濟的情況。
今年以來,“擇機降準降息”在貨幣政策的表述中頻繁出現。由此,如何“擇機”,成為市場關心的重要話題。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綜合當前外部經貿環境變化、房地產市場及物價走勢,二季度“適時降準降息”的時機已經成熟。另有市場觀點指出。在當前貨幣政策的優先級中,各種結構性工具處于重要位置,相較于傳統的總量政策工具,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能夠針對特定目標,實現精準滴灌,效果更好,具有調整靈活、后遺癥少等優勢。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強化重點領域支撐
當前,外貿企業在短期內受到一定沖擊。會議同時提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引發市場廣泛關注。
王青認為,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意味著由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出面,設立定向支持外貿企業的金融工具。政策旨在強化對這些企業的金融支持,落實會議中“要多措并舉幫扶困難企業,加強融資支持”的要求。
王運金進一步指出,央行將會向政策性銀行提供較大規模的資金支持,或通過釋放流動性支持政策性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募集資金。政策性銀行將按照市場化原則,可能會成立“穩外貿發展基金”“科技創新基金”等。
比如,在具體投向方面,國開行可能會傾向于支持芯片半導體、人工智能、新一代通信技術、生物科技等科技創新領域,助力我國在高端科技領域實現突破;進出口銀行則傾向于支持受關稅影響較大的外貿企業及其上游相關原材料制造企業,穩定外貿產業鏈供應鏈。
從政策目標來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設立,是為了精準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方向。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在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夠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為市場主體提供穩定的資金預期,增強市場信心。
綜合來看,會議提出的創設新的結構性工具和設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一套精心設計的政策組合拳。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側重于精準調節市場流動性,激發重點領域的市場活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力量,為科技創新和外貿等領域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王青判斷,視實際情況需要,下半年宏觀政策有可能打破常規,在穩增長方向顯著加力,這包括進一步實施有力度的貨幣、財政政策,包括增加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新增專項債額度等,這些方面都有充足的政策空間。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