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陳凌燕
5月10日,重慶大學就“本科生發14篇SCI論文”的調查結果發布通報,經調查,劉某喬系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某華之女,劉某華安排劉某喬參與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論文和專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論文和專利署名不當的學術不端行為。此外,劉某華的論文中還存在圖片上傳錯誤等學術不嚴謹問題。經研究決定,給予劉某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長職務;按相關程序撤銷劉某喬獲得的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據新華社5月10日報道)
這一調查通報,給了公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此前,當“本科生發14篇SCI論文”的消息爆出時,曾引來人們的紛紛猜測,是“天才降臨”還是“開了外掛”?
事實證明,天才并不存在,是有人借親人關系走了“快速通道”。
平心而論,有親屬關系的人共同做研究,本身并無問題,只要秉持學術的嚴謹與嚴肅,甚至可能成就佳話。然而,若有人想少付出一點、多得到一點,只想借用“近水樓臺”來速成,卻無視自身學術能力和水平的差距,無視科學的嚴肅性和嚴謹要求,那終會有露餡的一天。
此事的處理結果,足以說明在學術研究領域,容不得半點虛假,哪怕是“近水樓臺”也不可隨意松動。
學術領域往往被大眾視作皇冠上的明珠,這里本應是一片凈土。它既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高門檻,也有對學術態度和科學精神的高要求。想在這一領域擁有成就,需要的是長時間的付出與沉淀,始終秉持對科學的敬畏之心。
是的,學術研究就是一條寂寞而艱苦的道路,沒有一蹴而就的可能。如果耐不住這份寂寞,也別妄圖覬覦它的榮耀。
(來源:極目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