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崔建軍,現任杭州市求知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自幼癡迷翰墨丹青,始臨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筑基。就讀溫嶺師范期間,得陳津迪親授,潛心研習《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經典,后廣涉篆隸楷行草諸體,融會貫通。加入杭州市書法家協會后,常得王小勇、陳進、江吟等名家點撥,書道造詣日臻精進。
杭州日報訊 校園里,他是深耕美育的引路人,用嚴謹的思路勾勒出文化育人的藍圖;宣紙上,他化身揮毫潑墨的文人,讓墨香在筆尖流淌出千年文脈的溫度。從一線教師到學校領航者,崔建軍始終懷揣著對教育的赤忱和對書法的熱愛,讓“以字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在校園里悄然生根。
藝術人生 數十載臨池不輟
說起與書法的不解之緣,在崔建軍的記憶里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長卷。談及初心,他總笑著追溯到小學時光——課堂上,一紙柳體字帖如同一把鑰匙,叩開了他通往筆墨世界的大門。當他在仙居縣田市區白塔鎮的書法比賽中捧回一等獎時,宣紙與墨香便在他心中種下了文化的種子。
考入溫嶺師范學校后,崔建軍迎來了書法生涯的重要轉折。在陳津迪老師的指引下,他一頭扎進書法藝術的渾厚天地。他潛心研習顏真卿《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經典,后廣涉篆隸楷行草諸體,融會貫通。宣紙之上,墨色濃淡間,他不再局限于字形的模仿,而是在橫豎撇捺的韻律中,漸漸讀懂“字如其人”的深意。
數十載臨池不輟,崔建軍的筆下早已流淌出獨特的氣象。他的楷書端嚴大氣,如青松立雪,每一根線條都透著歲月淬煉的定力;行書則流暢灑脫,似云卷云舒,在提按使轉間盡顯性情;隸書圓潤蒼勁,疏密得當,筆墨間古樸韻致撲面而來;篆書線條細致如玉箸婉轉,方圓藏露間盡顯莊重意象;草書則于狂放中見精微,在肆意間顯秩序。他在不同書體間自由穿梭,既守得住傳統法度的“根”,又開得出個性表達的“花”,讓每一幅作品都成為心跡的注腳——那是翰墨啟心的共鳴,亦是以筆為舟的人生詩篇。
書法靜心 以傳統滋養心靈
大學畢業后,崔建軍輾轉杭州市望江門小學、游泳巷小學、文龍巷小學、勝藍實驗小學、求知小學等多所小學任職。身份在變,不變的是每日與筆墨相伴的習慣。盡管日常工作事務繁雜,他依然堅持利用碎片化時間臨帖書寫。“書法是靜心之道,握筆時心便沉下來了,這對管理工作亦是一種滋養。”崔建軍表示。
他的微信頭像定格著五體書法作品,校園走廊上懸掛著的書法作品,讓學生路過時就能感受到楷書的穩重、隸書的古樸、行書的飄逸……“與其講十節理論課,不如讓孩子親眼看見漢字的生命力。”崔建軍說。
崔建軍在采訪中說道,“書法不是特長生的‘專屬’,而是每個孩子觸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窗口。”在他看來,書法不僅是筆尖功夫,更是育人的“心學”——用傳統滋養心靈,以熱愛點燃成長,這或許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對“文化自信”最生動的實踐。
教育是扎進土里的根,也是伸向天空的芽。崔建軍曾先后赴四川樂山、新疆阿克蘇支教,這兩段經歷讓他深刻理解教育的溫度:它是翻山越嶺的堅守,亦是跨越地域的心靈共振,始終相信每一堂課的用心,都可能成為照亮孩子未來的星光。
以美育人 在傳承中創新
作為學校的領航者,崔建軍在思索“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命題時,感觸頗深。多年書法研習經歷讓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了更深感悟,他將自己對書法藝術的哲思深度融入辦學理念,更試圖以傳統藝術療法打開孩子的心靈之窗。
“先成人,再成才。對于孩子來說,‘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關鍵。”談及育人愿景,崔建軍的話語中透著堅定。他提出的“8個100%”育人目標,將“書寫工整”與“說文明語”“禮貌問好”等基礎素養并列為成長必修課,他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美育根基,定期邀請書法名家進校園授課,進一步提升教師及學生的美學素養。“當老師能寫出一手漂亮的示范字,課堂上的感染力自然不同。”崔建軍的話語中,流淌著教育者的情懷與擔當。
多年來,崔建軍始終與墨香交織,他用一支毛筆書寫著教育的溫度。在他眼中,每個孩子都如同一張待書寫的宣紙,而他愿做那蘸飽文化的墨汁,在他們生命中暈染出中華文明的底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