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交到了稱心如意的女友,誰知剛見面吃“火鍋大餐”,飯后不久即遭“拉黑”——日前,西安小伙石磊(化名)說起自己的交友經歷,很是為一頓飯消費掉5300多元感到“心疼”。
網上下載交友軟件線下奔現
一頓火鍋“刷”了六次錢
今年28歲的石磊正是找對象的年紀。近日,通過網上下載的一款交友軟件,他很快遇到了一位談得來的女孩。
女孩溫柔大方,言語可心,不知不覺兩人就聊了十多天。不久前的一個下午,女孩突然約他,準備晚上7點左右在太華路8號線一處地鐵口和他見面。這讓他非常高興,于是,他下了班就趕往約會地點。
“她是在軟件上約的我,約完才要的我的手機號,在地鐵口打電話見面后,我們聊了沒多一會兒,她就提出來要去吃飯。”石磊說,他對余家寨附近并不熟悉,便跟著女孩去了。
女孩把他帶到一處臨街的火鍋店,上電梯的時候,他記得頂樓標注的是牛肉火鍋,但進店一看,發現是一家經營海鮮的火鍋店。看店里沒有顧客,他心里還有點納悶。
原本他是打算坐大廳就餐的,但服務員很快把他們安排到了一間包廂里。剛落座,女孩就點了個湯鍋套餐,隨即服務員便拿來個POS機收款,他根據菜單很爽快的付了五百多元。兩人邊吃邊聊。吃的過程中,他忽然發現女孩好像看起了手機,不再搭理他了,就問對方跟男的聊還是跟女的聊呢?對方回答他是女的,然后就說沒有吃好,石磊就說那你點,就這樣,女孩隔上十多分鐘就會點一次,付款記錄顯示,從當晚8時18分到9時26分,分五次消費了近4000多元,其中最低一次372元,最高一次964元。
“吃到晚上九點半多,女孩又說要點一個1024元的套餐,我說我吃飽了,她就說去外面接她的閨蜜,結果她帶閨蜜再上來,就把那個一千多元的套餐給點了”,石磊說,最后這次付款是用微信付的,隨后他就加了女孩的微信,“飯后還又聊了一陣兒,但很快就不好好回信息了”。這之后,他在微信上也聯系不上對方,打了對方幾次電話,發現也遭到了拉黑。
未拿用餐店結賬小票
付費的店并非吃飯的店
事后,石磊越想越不對,覺得被女孩“坑”了。他解釋說,當時主要看女孩不像坑人的人,而店里每一次讓付款,他也覺得只是店里怕客人逃單而已,所以才沒有多想。
“飯后走的很匆忙,沒有問店里要結賬小票,也沒來得及對付款提出質疑”,石磊說,想起當時情景,感覺很后悔。
根據他提供的女孩手機號,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多次撥打其手機,均“無法接通”;而添加其微信號,平臺則提示“被搜賬號狀態異常,無法顯示”。
由于入“坑”太深,手上又沒有得力的證據,石磊表示隨后會向市場監管部門反映,以討回公道。
實際上,類似石磊的經歷,2025年1月中旬西安就發生了一起。一男子在線下約見女網友,女網友將他帶到一燒烤店后,點了4300多元的烤肉便開溜了。男子在不得不交了錢后,最終求助警方和市場監管局,才拿到了燒烤店退的錢。
媒體報道,飯托多以年輕女子為主,主要通過網絡聊天結識男網友,然后在最短時間內約對方見面。見面地點不是飯館餐廳,便是酒吧、KTV,目的就是讓男網友多消費。由于事先與餐廳、酒吧等有約定,女飯托往往可從店里的消費額中獲得不同比例提成。
知情人介紹,在具體操作中,飯托多是兩、三個女孩一組,她們分工明確,有負責聊天的,有約飯的,還有見面的,通常在消費尾聲時,會有同伙女孩借機來電,以讓約會女孩脫身。
律師說法:
遇飯托詐騙
應果斷向當地警方報案處理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師趙良善認為:若飯托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式,如假裝與他人約會、交朋友等,誘騙他人到指定餐廳消費高價菜品或酒水,使受害者產生錯誤認識并支付高額費用,且數額較大,則涉嫌詐騙罪。像有些飯托團伙分工明確,有人負責在網上以美女身份與男子聊天約見,有人充當飯托帶受害者到合作餐廳消費,餐廳提供的菜品酒水價格虛高,成本與售價相差懸殊,這就符合詐騙的特征。
趙良善介紹,根據《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不過,如果飯托詐騙金額未達到刑事立案標準,不構成犯罪,但也屬于違法行為,可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對其處以治安處罰。如受害者遭遇飯托詐騙,應果斷向當地警方報案處理。
趙良善建議,為避免飯托詐騙年輕人,首先,年輕人務必時刻保持警惕,對網上結識且急于見面的陌生人保持戒心,尤其是對方主動提出去特定餐廳或場所時,要考慮是否存在詐騙可能;見面后,若對方過于熱情地推薦高檔消費場所或強調某家店的特色,需提高警惕,防止落入消費陷阱。其次,年輕人要做好信息核實,對于對方推薦的餐廳,可提前在網上查看評價和價格信息,若發現有大量關于“酒托”“飯托”的投訴,應避免前往。再次,年輕人要保持理性消費,消費時要查看菜單價格,對于價格不明或明顯虛高的菜品、酒水,要謹慎選擇,不盲目聽從對方建議;盡量選擇自己熟悉的餐廳或正規的消費場所,避免去偏僻、陌生的小店,降低遭遇詐騙的風險。最后,年輕人要懂得及時求助、維權,如果在消費過程中發現可疑情況,如遭遇價格欺詐或被強迫消費,應及時向當地警方或消費者協會求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佘暉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編輯:方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