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主題活動
AI技術重現歷史 時空對話震撼人心
南報網訊(記者杜瑩)5月18日上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史料陳列廳觀眾休息區,一塊電子屏幕上滾動著數十張稚嫩的面孔——這些由AI技術還原的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童年影像,將現場觀眾帶入了一段交織著血色與抗爭的歲月。
當天正值國際博物館日,紀念館舉行“記憶與未來:科技守護歷史青春書寫和平”主題活動,以“一組照片、一封信、一個承諾”為主線,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打破時空界限。在“歷史記憶”環節,AI技術將1937年南京城的廢墟影像與2025年現代化都市全景進行動態對比。來自埃及的法易現場感慨:“這一對比讓我深受震撼。戰爭曾讓南京這座城市滿目瘡痍,今天的繁榮更凸顯和平的珍貴。”
通過AI修復,部分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幼年照片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他們破碎的童年記憶也被轉化為可觸摸的視覺敘事,葛道榮就是其中之一。1937年,年僅10歲的他目睹叔父、兩位舅父被日軍殺害,自己也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難民區被刺傷右腿,終身留下疤痕。AI技術不僅還原了他幼年的面容,還模擬了他“未被戰爭打斷的人生”:一個無憂無慮、在田間奔跑打鬧的普通孩童。這種“平行時空”的對比,讓觀眾直觀感受戰爭對個體命運的無情撕裂。
來自無錫的觀眾李華用手機記錄下了這一特別時刻,他告訴記者:“當AI還原的孩童影像與幸存者布滿皺紋的面龐重疊,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中的數字,而是一個個具體生命的吶喊。”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面向未來、珍愛和平。此次活動特別設計了“致2035年的和平信”環節,青少年代表在信中寫下對歷史的理解與對未來的承諾,這些信件將被封存于紀念館特制的“時光膠囊”,計劃于2035年重啟。“我要告訴未來的世界,我們這一代人不會忘記歷史,更會為和平奮斗。”一名青少年在信件中寫道。
紀念館教育專員許晶晶介紹,紀念館通過“歷史認知—科技體驗—價值觀內化—行動承諾”的閉環設計,以及科技與人文交融的沉浸式體驗,讓抽象的歷史變得可觸摸、可參與,觀眾能更好地感知歷史溫度,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增強守護歷史記憶、傳承和平使命的責任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