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美食一千年》
[法] 帕特里克·朗堡 著 范加慧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2025年4月
兩個世紀以前,法國廚師安托萬·博維利耶爾在其著作《廚師藝術》中寫道:“烹飪最初只是一門簡單技藝,歷經一個又一個世紀的精細化演變,如今成為一門深奧復雜的技藝。”
本書作者帕特里克·朗伯格是餐飲和烹飪習俗歷史學家,致力于美食史的相關研究。在書中,他詳細介紹了中世紀至20世紀法國餐飲和烹飪藝術的發展史。
自中世紀末開始,歐洲人對食材及口味已經呈現出不同偏好。在中世紀歐洲,人們普遍喜愛香料、偏好酸味,但不同國家在飲食方面也有各自的品位和習慣:法國人烹飪的鯉魚不會像德國人烹飪的那么熟,切三文魚的方式也與英國人不同。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的口味開始發生變化,不僅食糖使用量增大,黃油也開始出現在菜譜上。美洲新大陸的發現還為歐洲帶來一批新食材,例如,不久后就出現在餐桌上的火雞肉。隨著法國邁入“偉大世紀”,它的美食也真正迎來新紀元。正如備受歐洲精英追捧的凡爾賽宮廷和法蘭西文明,“法國模式”也成為美食界的參照標準。《法國廚師》出版以后,不僅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甚至出現大量仿作,這標志著法國在美食界霸主地位的開始。
作者的研究內容涵蓋烹飪器具、烹飪場所、烹飪技藝、烹飪流派、用餐禮儀、用餐場所和飲食習慣等。他不滿足于呈現一份菜譜或菜品清單,還會援引中世紀以來的烹飪專著、宅邸財產清單、建筑圖紙、繪畫作品等,嘗試展現法蘭西美食的“方方面面”,參透法式烹飪背后的物質與精神世界。
《造臉:整形外科的興起》
[美] 琳賽·菲茨哈里斯 房瑩 譯
譯林出版社 2025年1月
這是一段曾被忽略的醫學史,講述了整形外科之父哈羅德·吉利斯的傳奇人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與死亡相生相伴的,是身體的傷痛與殘缺。與截肢者不同,被毀容的士兵從戰場歸來后,常常將自己孤立于社會之外,他們之后的生活也往往與他們的面孔一般支離破碎。正是戰爭的創痛推動了整形外科的發展。盡管整形外科(plastic surgery)這個詞語在1798年就已經誕生,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整形和美容手術非常少見,躺在手術刀下接受實驗性手術可能會帶來嚴重的感染風險,如果手術操作不當,還可能加劇毀容程度。
倫敦的一位外科醫生哈羅德·吉利斯意識到那些毀容士兵的迫切需求。他創辦了世界上最早的致力于面部重建的醫院之一,并召集起一個跨學科團隊,開創了現代整形外科并推動其迅速發展。本書作者、歷史學家琳賽·菲茨哈里斯也講述了其他同行者的故事,例如將豪華座駕改裝成移動手術室的美國牙醫瓦拉迪埃、為毀容者制作面具的藝術家伍德,她同時關注的,還有那些生活被摧毀之后又重獲新生的士兵的戲劇性的經歷。
而今,整形外科的發展已經超越了吉利斯最初的想象。人們對于美容手術的興趣空前高漲,但旨在修復和恢復受到先天畸形、創傷或疾病影響的人體功能的重建手術,依然是該學科的核心。在書的末尾,作者講述了兩臺面部移植手術的故事,這番恍若在科幻小說中的景象正在成為現實。
《無退休社會》
日本《朝日新聞》采訪組 著 程雨楓 譯
后浪·九州出版社 2025年1月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日本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長壽國家。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發現,在日本工地周邊疏導車輛和行人的保安員、辦公樓里身穿工服的保潔員,八成已過了70歲。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正在越來越多地重回職場。
經歷過經濟飛速發展的一代人,為什么需要在人生的晚年繼續工作?這對更年輕的人來說有怎樣的啟示?本書原為2019年至2020年刊登在《朝日新聞》上的系列專題“老化的日本”的一部分,該系列聚焦日本少子老齡化與人口負增長所帶來的各種問題。采訪記者年齡從30多歲到50多歲,涵蓋多個年齡段,他們在采訪期間也在思索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本書從“消失的退休生活”開始,通過采訪了解到每個老人選擇繼續工作的原因,以及他們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同時也通過統計數據指出,到2040年,日本的團塊次代這一龐大人口群體步入老年,老齡人口將創新高。由于這代人被稱為“迷失的一代”,經濟基礎薄弱,單身率高,到時顯現出的社會問題或將更加嚴峻。
通過采訪,本書總結出一系列適合老年人工作的職場類型和制度,為公司、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意見。與此同時,針對延遲退休、再就業和養老金等問題的建議,也對年輕一代人有借鑒意義。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