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行的第八屆亞太智慧供應鏈與物流創新博覽會上,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低空經濟正在進一步滲透至醫療領域,有望在急危重癥救治方面進一步發揮作用。
目前,包括上海、浙江、重慶等多地都在積極打造“低空 救援”等醫療應用場景。一方面為急重癥患者輸送救命藥,搶奪救治黃金時間窗;另一方面也為將來在突發應急事件中迅速轉移傷員做好準備。
相關專家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對于急性心梗和腦卒中患者而言,及時使用溶栓藥物關系到患者的生命。例如,急性心梗溶栓藥物的黃金時間窗為2小時左右、腦卒中靜脈溶栓藥物的黃金時間窗為約4.5小時。
在四川等山區,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勢形態的復雜性,緊急醫療救援和藥品配送的需求尤為突出。近期,重慶開通了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藥品配送通道,使用無人機為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一位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配送了米卡芬凈鈉注射液進行抗感染治療。無人機空中飛行較道路運送縮短了約一半時間。
“藥品應急運輸在高山地區和偏遠地區將會有巨大的應用潛力。”人工智能科技迪洛斯公司董事長湯浩在亞太智慧供應鏈與物流創新博覽會上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目前四川政府的創投集團正在著力打造一個應急低空物流運輸中心,以雅安為中心,覆蓋整個四川地區。”
不過,在無人機的飛行路程中,同時也面臨著氣象多變等風險因素。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有助于對于沿途天氣情況進行提前規劃。
湯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在峨眉山已經完成了無人機點對點的飛行,現在也在嘗試在無人機當中加入AI技術,對微氣象進行識別和預測,以保證飛行過程中的安全性。”
湯浩援引數據稱,根據官方規劃,到2035年,在3000米以下的低空,將有約2600萬架無人機進行商業運營,如何應對空氣中的氣流問題也是一個挑戰。“這些氣流會對無人機有干擾,容易導致無人機墜毀,所以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的航路情報和氣象情報,是需要AI進行實時預測的。”
上海交通大學蘇州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蔡鴻亮也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AI智能體將重構低空供應鏈的決策效率,從路徑規劃到風險預測,實現全自動化。”
在上海等地,低空經濟也有望在醫療急救領域發揮作用。本月,我國自主研制、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全球首款“急救(轉運)無人機”在浙江、上海兩地完成了模擬海上傷員急救轉運、院前病員前接救治等實戰應用演練。
國家應急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應急總醫院院長吳迪表示:“緊急救援無人機的應用演練試飛成功,標志著我國無人機在救援現場與后方基地傷員轉運銜接方面能力的一個極大提升,也填補了我國在這方面的空白。”
上海現代服務業聯合會低空經濟服務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范鴻喜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低空專委會已經與大健康專委會和醫療衛生專委會聯合,研究打造低空經濟的城市急救網絡。”
上海的數十家三甲醫院中,有約一半擁有直升機停機坪,如果組成網絡,就能覆蓋上海和整個長三角地區,推動醫療急救組網落地。
他同時強調:“低空經濟需要AI創新引領、供應鏈協同支撐、資本賦能、政策點睛的四維模式,上海正通過產業生態構建搶占全球制高點。”
幫企客致力于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財經資訊,想了解更多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本站。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