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報網訊(記者姜靜)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蓋鈞鎰獲評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昨天下午,蓋鈞鎰院士先進事跡學習交流會在南京農業大學舉行,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科研精神引發熱烈反響。師生們紛紛表示,要學習蓋鈞鎰院士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嚴謹治學的師者風范和甘為人梯的奉獻品格,讓道德之光譜寫強農報國新篇章。
蓋鈞鎰院士60余載躬耕在大豆遺傳育種研究第一線,創新育種技術,大幅度提高大豆育種效率;積極響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探索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法。他堅守高等農業教育前沿,培養學生超萬人,是踐行弘揚教育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的先進代表。
“作為我國大豆遺傳育種領域的權威專家、唯一的大豆院士,即使89歲高齡,仍堅持每周四晚帶著團隊開組會,堅持給研究員和學生講解最新的前沿科技,一字一句琢磨修改學生們的論文。”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張紹鈴倡議,以蓋鈞鎰院士為榜樣,學習他在農業科技“卡脖子”領域勇攀高峰的志氣,學習他“把雙腳扎進泥土”的作風,學習他“把人才培養看得比大豆還重”的情懷,弘揚以“誠樸勤仁”為核心的南農精神,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在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答卷。
“蓋老師的事跡讓我深深感悟到一個道理,真正的勛章不在胸前,而在農民豐收的笑臉里。”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趙晉銘教授說起蓋鈞鎰院士感觸頗深,“我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替蓋老師領獎,聽到‘創造不平凡的光輝業績’這句話時,我想起了種子庫里的瓶瓶罐罐,里面裝著蓋老師跋山涉水從全國各地收集來的珍貴種子,他曾說,這些種質資源是國家的財富,他保管50年了,現在交給我們,一定要用好它們。我明白了自己的角色:我不只是代領人,更是接力者,要把這份‘保管員’的虔誠刻進骨子里。”
座談會現場,南京農業大學作物學博士后、江蘇電子信息職業學院蔣慕東研究員深情講述了他與蓋鈞鎰院士學習的一些細節。“我想用3個詞形容蓋老師:勤奮、善良、認真。”蔣慕東講述了一把剃須刀背后的故事,那是1957年,剛剛大學畢業留校任教的蓋老師積極響應號召,到蘇北漣水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向農民學習種田,在離開時將剃須刀贈送給當地村民丁家政。幾十年過去了,丁家政依然保留著這把剃須刀。他還向大家展示了蓋老師年輕時的各種會議記錄本,很多都是用中英文記錄著相關內容。“我一直牢記著蓋老師對我說的話:‘聽報告和讀文章,不提煉你就什么也得不到’,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在做,未來,我將繼續以老師為榜樣,扎根大地,與人為善。”
蓋鈞鎰院士的先進事跡,在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中也引起了熱烈反響。工學院研究生田露旭說:“作為農業機械化專業的學生,我很景仰院士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糧食安全的宏大命題,用一生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未來求學路上,我定以院士為標桿,潛心鉆研智能農業裝備技術,探索農機農藝融合創新路徑,在農業科技創新中勇擔使命,用實際行動響應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號召,為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面對各界熱烈反響,蓋鈞鎰院士謙虛地說,未來是屬于年輕一代的,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年輕一代的努力,“我要求學生要正直、實事求是,不能偷懶,未來要用知識助力國家發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