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中游的鄂城大地上,一條武昌魚正以獨特的文化軌跡游向更廣闊的天地。從三國貢品到毛澤東詩句中的文化意象,從餐桌美味到網絡空間的精神符號,這條魚承載著鄂城人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對現代文明的擁抱。在剛剛結束的鄂城區首屆網絡評論大賽中,312篇參賽作品,以武昌魚為切入點,以鄉愁為表達意向,展開了一場關于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思想盛宴。這場文化實踐不僅激活了武昌魚的文化基因,更揭示了地方文化符號在時代浪潮中實現創造性轉化的深層邏輯。
武昌魚的文化基因深植于千年文脈的沃土之中。三國時期,它作為吳國貢品進入宮廷,見證了長江流域的經濟繁榮;宋代詩人范成大“武昌魚好便淹留”之吟詠,賦予其文人雅趣;毛澤東“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之詩句,更使其成為連接紅色文化與地域風物的精神紐帶。這些歷史印記構成武昌魚的文化DNA,使其超越食材屬性,成為鄂城人集體記憶的載體。
在本次大賽中,《一條武昌魚的博物館奇妙夜》等作品通過擬人化手法,讓武昌魚“穿越”至三國水軍營寨、宋代文人雅集等歷史場景,這種創新表達既保留了文化原真性,又賦予其當代審美價值。“真正的文化傳承不是標本式的保存,而是讓歷史記憶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生長。”武昌魚的文化之旅,正是這種動態傳承的生動注腳。
在數字文明時代,武昌魚的文化價值正在發生質變。《魚之樂,在鄂城》等作品將其洄游特性與鄂城人開拓精神相聯系,將魚躍水面的靈動轉化為文化創新的動能。鄂城作為“湖北之根、武昌之源”,其文化內核本就蘊含著開放包容的特質。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鄂城長沙“魚水”交融》等作品構建的區域文化共同體。創作者將武昌魚置于長江經濟帶戰略背景下,揭示其作為文化紐帶連接武漢、黃石等周邊城市的功能。這種視角突破了地方文化的地域局限,使武昌魚從鄂城專屬符號升級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共享的文化IP,展現了文化符號在流動中增值的現代特質,形成文化生產的“眾創效應”。華中農業大學程華東教授指出,大賽通過“筆墨鏡頭聚焦山水魚”,構建了“文旅形象-品牌-產業”的賦能鏈條。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創作形式上,更在于傳播路徑的突破。《滿江紅·鄂城新韻》將傳統詞牌與城市發展相結合,展現紅色文化與生態建設的交響;《不來鄂城,怎知不會怦然心動》則采用年輕人喜愛的輕松語調推介武昌魚文化。這種跨文體、跨圈層的創作實踐,印證了網絡時代文化傳播的“破壁效應”。武漢市江夏區專家專題輔導提升的不僅是寫作技巧,更是培養了創作者用當代語境講述傳統故事的能力。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武昌魚的文化突圍揭示了地方文化發展的深層邏輯:守正為本,創新為要。所謂“守正”,是守護武昌魚作為文化載體的歷史記憶與精神內核。《鄂城起飛正當時》等作品將武昌魚與地方發展戰略相聯結,正是這種文化自覺的體現。而“創新”則體現在表達方式的與時俱進,如用詞牌體展現城市變遷,用網絡熱梗傳播地域文化。這種辯證關系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尤為關鍵。文化符號與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印證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發展理念。當一條魚能承載城市發展雄心,文化便不再是束之高閣的展品,而是轉化為推動地方發展的現實力量。
站在新的歷史坐標上,武昌魚的文化之旅遠未終結。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推進,這條魚有望成為連接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文化紐帶;在數字技術賦能下,武昌魚IP可開發為元宇宙中的文化數字資產;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武昌魚產業可與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魚米之鄉”的現代樣板。
在文化自信的時代語境下,武昌魚的故事正在書寫新的篇章。它告訴我們:優秀的地方文化不是凝固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活水;文化符號的傳承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而是需要像魚群洄游般,在保持本真的同時不斷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鄂城網絡評論大賽的實踐證明,當傳統與現代相遇、地方與世界對話、文化與經濟共生,地方文化符號就能游向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精神力量。這條武昌魚的旅程,終將匯入中華文化浩蕩的長河,激蕩出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回響。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陳虎(鄂城區首屆主題網絡評論大賽二等獎獲得者、長陽縣委政法委“清江劍”團隊負責人、湖北省散文學會會員)
責編:丁玥【責任編輯:伍佳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