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商報訊 “頭部顱骨砍裂,血液滲出;頸部兩刀,接近下頜骨;手部傷勢更為嚴重,右手有3處刀傷、左手1處刀傷,幾近砍斷。”不久前,阿東(化名)遭遇嚴重意外,頭部及手部遭受多刀砍傷,生命危在旦夕,傷者被送往樹蘭(杭州)醫院急診科搶救。
該院急診科醫生表示,傷者由于傷口眾多且深,大量出血,雖然在院前進行了專業急救和包扎,但抵達醫院時已出現休克癥狀。
急診科立即開通綠色通道,迅速展開抗休克治療,在加急安排拍片等相關檢查的同時,配合骨科副主任兼手外科主任黎斌主任醫師同步開展術前準備以及備血工作。
上午9點多,患者從急診直接轉入手術室,由黎斌主任醫師主刀,爭分奪秒挽救患者生命。
“術前因為大出血,患者的血壓一度很低,手術開始時需要迅速止血,然后依次準確快速續接腕骨、動脈血管、靜脈血管、肌腱、接神經、韌帶等組織。”結合術前檢查的影像報告,術中黎斌主任看到,患者左手腕部的8塊腕骨中有6塊腕骨被砍斷,需要全部用鋼釘接好固定,然后才能開始將之后最重要的“橈動脈”對接吻合,再固定在腕骨上。
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細致小心,但又要求異常地快速不停歇,“血流復通、肌腱神經功能都不能等,早一分鐘完成,就為未來功能良好恢復增加一分機會。”
近7個小時,黎斌主任醫師全神貫注,為患者的左手成功接合了手掌手背的6塊腕骨頭、兩條動脈、3根神經、8條靜脈、23條肌腱共42處大的組織以及數不清的韌帶。
此時,第二組醫生趕來支援,兩組醫生同臺協作,清創縫合其他多處傷口,最終整個手術持續至晚上9點多,歷經10多個小時順利完成。術后傷者生命體征穩定,當晚轉入重癥監護室過渡觀察,第二天就轉至普通病房。
目前,阿東雙手雖能動,但仍伴有疼痛,后續康復治療中功能鍛煉與神經恢復將是重點。“短期內病房以被動鍛煉為主,后期轉為主動鍛煉,肌肉萎縮狀況有望改善,神經功能也可能逐步恢復。”黎斌主任醫師表示。
專家表示,在外傷急救中正確的院前急救知識尤為重要:傷者及周圍人員需迅速反應,第一時間將傷者送往正規醫院,盡量控制在 6 - 8 小時內,可顯著提高肢體成活率;正確處理傷口,應采用斷端填塞的方式,將紗布等填充物填塞至血管斷端,再進行加壓包扎,避免僅在傷口外部做簡單加厚包扎而未有效止血;若條件允許,可使用止血帶輔助止血,但要防止因綁扎時間過長而造成肢體缺血壞死,或因操作不當導致二次損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