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深圳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會場,當《黑神話:悟空》的數字身影與敦煌壁畫的像素重構并置呈現,當“數智賦能”的口號與“人文灣區”的愿景交織碰撞,悠久的歷史文化在這一刻更加栩栩如生,中華文明在數字時代的綻放出了矚目的光彩。這場文化盛宴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個文化強國的底蘊,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展現出文化所擁有的澎湃力量。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并非簡單的文化傳承,而是通過不斷的新技術實現文化的迭代更新。例如,敦煌研究院300個洞窟的數字化工程,絕非簡單的圖像采集,而是構建起文明基因的數字標本庫,這種轉化既保持了文化的底色,又為未來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技術實現文化的可感、可觸、可玩,突破了傳統文物保護的物理局限。數字技術正推動文化資源更好轉換為文化價值,也讓更多人對自身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認同感。當嶺南鑊耳墻的建筑紋樣通過AR技術重現于城市空間,當《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視效團隊將神話意象轉化為數字美學,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應用,更是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里所迸發出的旺盛活力。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在于讓世界更好透過中國文化來了解中國,實現中國文化的“走出去”。當《唐宮夜宴》的虛擬現實版本在戛納電影節引發關注,其價值不在于技術上的突破,更在于用數字技術讓中華文化在國際社會引起關注,實現了文化之間的同頻共振,從而通過文化對話凝聚出更加廣泛的共識。
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交織的今天,建設文化強國不是簡單的文化輸出,更是走向文明互鑒的新境界。當深圳原創劇目在海外“破圈”傳播,其價值不僅在于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更在于通過文化實現了彼此交流的加深。當AI翻譯系統實現文化語境的精準傳遞,當虛擬現實技術構建起跨時空的文化體驗,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進步,更是人類文明共同價值的數字化表達,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文化支撐。
站在文明形態迭代的歷史節點,文化強國的建設已超越簡單的文化產業發展,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一道必答題。從敦煌壁畫的數字化重生到《哪吒》的全球傳播,從“人文灣區”的創新實踐到“數智賦能”的文明對話,我們見證了一個古老文明通過數字技術實現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文化作為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讓世界通過中華文化更好了解中國,也讓中華文明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等價值觀念,在新時代里引起更加廣泛的認同,從而繪就出文化強國的動人畫卷。(李小麗)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