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近日批準發布《中小學生午休課桌椅通用技術要求》(GB/T46016—2025)國家標準,將于2026年2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根據學生身體發育特點,從設計、生產、檢驗、使用全流程作出規定,讓午休課桌椅更舒適、安全、耐用。(9月2日 《人民日報》)
教育的細節,往往體現在一碗米飯、一張課桌、一把椅子等細節上。中小學生午休“桌椅國標”之所以引發廣泛關注,不但因為“桌椅舒適”關乎每一個孩子的日常體驗,更因為“桌椅國標”折射出公共政策對“學生友好”的教育溫度。
午休看似瑣碎,卻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必需。長期以來,中小學生午休常常“各顯神通”——有學生趴在桌上,手臂壓得發麻;有學生靠在椅子上,脊背蜷縮;還有學生干脆在過道里打盹。長期這樣的“午休將就”,無形中透支了孩子的身體。此次國標的出臺,傳遞出的價值取向十分鮮明: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要對“學生友好”,哪怕是短時的午休,也要讓孩子們擁有舒展身體、安然入睡的權利。
更深一層看,靠背能放倒、腿部能舒展、頭枕有承托,這些標準的細節背后,是對兒童權利的尊重。“桌椅國標”的意義還在于,與其等孩子們因午休不舒適出現近視、脊柱側彎、注意力渙散等問題,再投入更多醫療和補救資源,不如在源頭上通過設計規避風險。換言之,“桌椅國標”是一種預防式關愛,也是對“學生友好”理念的具體落實。
當然,標準的出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關鍵在于落實——能否讓國標從“紙面”,進入每一所學校、每一個教室。標準的落地,既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嚴格把關,也需要教育部門統籌推動,更需要財政資源的合理保障。尤其是在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的現實下,如何確保不同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同樣的“午休福利”,是檢驗這項國標能否真正實現公平價值的關鍵。
教育之為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孩子們的學習狀態、身體健康、心理感受,才是評價教育質量最真實的標尺。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學生友好”的理念不單單體現在一張桌椅上,學校的作息安排,課程與活動的平衡,抑或是城市對青少年成長環境的整體營造,都應該體現“學生友好”理念。(孫維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