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人民政府指導和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廣州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支持下,由廣州開發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廣開控股”)與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聯合主辦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暨第二屆大灣區(黃埔)經濟峰會”,3月16日~17日在廣州黃埔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此次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與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聚集數十位首席經濟學家和專家學者,用干貨滿滿的思維盛宴為經濟發展探索新路徑、注入新動力。
發揮金融科技賦能創新發展動能
作為經濟大省之一,廣東省近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經濟實力實現大步跨越。2022年,廣東省GDP達12.8萬億元,五年跨過3個萬億元級臺階、年均增長5%,連續34年居全國首位,尤其是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順利實施,廣東省的發展質量與效益加速提升。3月16日,峰會舉行首日,作為大會主辦方之一的廣開控股、粵開證券董事長嚴亦斌在致歡迎辭時指出,依托大灣區的灣頂明珠黃埔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優勢、制度優勢、創新優勢,廣開控股從一家融資平臺類企業成功轉型為以科技金融為主業的產投類公司。
作為廣開控股重要的科技戰略投資平臺,廣州凱得堅持以資本、金融之力,聚焦雙碳智造賽道,深耕實體經濟,助力國家現代化產業發展。廣開控股副總經理郭川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一直以來,廣州凱得以國家雙碳戰略為指引,專注于新能源汽車及風能裝備制造產業鏈等雙碳智造產業的投資與運營。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廣州凱得投資項目超100個,其中上市公司達13家、獨角獸企業9家,累計投資額超100億元,朝著打造大灣區一流科技投資平臺邁進。
2023年以來,大灣區利好不斷。隨著大灣區建設的深入推進,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國際化發展將助力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翅高飛。那么,從科技投資角度應如何助力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廣州高新科控副總經理堯子指出,高新科控將持續聚焦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生物醫藥和光電顯示重點產業投資,從兩個方面發揮金融賦能創新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力量。第一,堅持“投高、投新、投硬”科技??萍夹蛣撔缕髽I是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關鍵。堅持通過加強對科技創新的投資,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大灣區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型。第二,持續探索產投產服新生態。通過對頭部項目、上市公司、專業園區、市場化基金、金融服務體系的“五個一”布局,圍繞產業及企業需求、產業服務構建良好的生態圈。通過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推動大灣區產業的協同發展,提高區域內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券商研究要走差異化特色化之路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大部分券商研究的發展也應該有高質量的研究支撐,而不是靠數量堆砌驅動?!按鬄硡^建設離不開各界人士的支持,能夠投身到國家重大戰略的實踐中,是一種榮幸。作為券商研究機構,我們有專業優勢,更要履行我們的職責。”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表示,當前證券研究領域行業競爭逐漸白熱化,粵開證券研究院立足四個維度的粵開研究特色,從而達成“打造一流精品特色券商”這一愿景。
一是研究領域的差異化競爭。羅志恒介紹說,粵開證券重點打造的大灣區研究就是鮮明的粵開特色,立足大灣區的區域優勢和背靠廣開控股的股東優勢走深走實。同時,特色化的財稅研究也是典型的粵開特色,當前的宏觀研究中貨幣金融研究幾乎是一片紅海,財稅研究的需求很大但研究供給不足,粵開證券在財稅領域已經形成了部分有影響力的成果,更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二是研究的深度?!拔覍F隊撰寫研究報告的要求就是必須要有增量信息,要有深度。深度來自哪里?來自大量的閱讀、長期的積累和專業分工。讓團隊在形成每一篇報告時,通過翻閱大量資料,做大量的數據比對,盡量都有權威出處?!?羅志恒說。
三是研究的理念。粵開證券要從總量研究轉向結構研究,要從全國研究轉向區域經濟研究,要從宏觀轉向中微觀基礎研究。秉承“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宏大敘事,微觀基礎”的研究理念,特別強調從微觀的角度如居民、企業和政府行為去解釋宏觀現象。
四是研究表達的專業性、通俗性、政策性的結合。羅志恒表示:“券商研究屬于典型的商業研究,但是我們不能局限于商業研究本身,市場上有個現象那就是宏觀研究越來越玄乎,越來越讓人看不懂。好的研究是雅俗共賞的,所以我們在表達上特別注重專業性前提下表達的通俗性。”
我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全面加速
如何從資本市場的角度表現來判斷一下經濟復蘇的情況?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認為,一方面人們生活逐步地豐富起來,旅游景點游人絡繹不絕,春節前消費復蘇的情況讓很多人很樂觀,白酒等消費板塊大幅上升,帶動了市場人氣。今年以來,股市強力反彈,一直到近期,才出現震蕩調整。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經濟復蘇處于剛開始階段,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已呈現同比增長。經濟復蘇趨勢既然形成了,對以后便要有信心。但股市真正開啟第二波上漲,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利好因素累積起來推動。
隨著金融數字化的快速發展,跟金融市場對接是實體產業做數字化轉型最重要的動力。上海首席經濟學家金融發展中心碳中和研究所所長龐陽指出,數據是實體產業跟金融市場連接的最自然的紐帶,對很多實體產業來說,數據作為一個生產要素,其最直接、最有效的價值就是讓一個產業能夠通過數據提高融資能力,提高在金融市場的信用,提高資產的價值。
整體來看,在數字經濟方面,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駕駛、新一代的信息技術、5G的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也是經濟增長的內涵。楊德龍表示,中國經濟在過去20年里,每年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30%以上,未來這個比例也不會下降,這就決定了中國的好企業、好的核心資產還是對外資有很大吸引力的,外資流入到中國市場,它是看好中國核心資產的價值,并且流入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文章來源:信息時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