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集體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重要經濟基礎。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的整體實力,不僅是鞏固我們黨在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的必然選擇,更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目標、帶領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客觀要求。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總體上發展速度加快,實現形式趨于多元化,農村集體經濟制度不斷鞏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并強調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萬州區近年來深入推進強村富民綜合改革,強化村莊經營,探索實施“四進三回”行動,組建發展“強村公司”,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超20萬元的村實現全覆蓋。中央有號召,基層有行動。本文著眼于萬州區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問題,針對如何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實現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壯大萬州農村集體經濟。
一是堅持因地宜,創新發展路徑。堅持從實際發出,找對看準路子。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各地經濟基礎各不相同,如何結合村情社情民情,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發展路徑尤為關鍵。選定道路后,亟需全村上下統一思想,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張藍圖干到底,不虛妄不浮躁,唯有依靠自身力量,艱苦創業,創富創業,改變環境,才能走出適合自己的新路。依托本地產業資源優勢,培育發展集體產業。如甘寧鎮永勝村利用七權同確,盤活農村集體土地這一最大資源,以合作社和土地入股的方式來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并通過合作社會和市場化運作機制,實現農民增收、合作社盈利和農村集體經濟壯大的“三贏”目標。
二是堅持產業融合,筑牢發展根基。村級組織應整合本地優勢資源,適應當地條件,探索發展“城郊型”、“種養型”、“資源型”和“服務型”等集體經濟新業態。最后是加快實施產業提升工程。立足自身,揚長避短,探索開發農業多重功能,健全農產品營銷體系,在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康養農業以及農旅融合產業等領域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統籌推進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生態養生和電子商務等新產業和新業態,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著力培育綠色高效的農村產業集群,使得農村集體經濟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如白羊鎮大灣村以集體合作社為主體,依托農村山水自然資源和現有特色種植產業,發展檸檬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休閑觀光、采摘體驗等,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了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三是堅持內外聯動,激活發展效能。可以實施區域聯動,組團發展。對“產業相近、地域相鄰、資源相似”的情形,實施“區域聯動”模式,實現抱團發展、合作共贏。一般而言,以單個行政村或自然村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單元,往往會由于資源稀缺而制約經濟發展。而多村聯營和飛地經濟的發展模式為破解這一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甘寧鎮楠橋村和周邊的永勝村、黑馬村以“股權量化、按股分紅、收益保底”為核心,創新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在生豬養殖基地和院落經濟等方面探索建立了“三三四”和“一二三四”收益分配機制,真正讓農民享受到了涉農扶貧資金的優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