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王振義、李振聲、黃宗德四人“共和國勛章”。其中,李振聲院士不僅是麥田里親力親為的耕耘者,更是運籌帷幄的中國麥田謀劃者、拾荒者。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農業科研事業,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現代化作出了卓越貢獻。廣大黨員干部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生力軍”,當以李振聲院士為標尺,學習他那“以興趣始,以毅力終”的崇高精神,接續奮斗、砥礪前行,爭做新時代奮斗者。
致敬他那“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擔當,情系人民、躬身為民,汲取“但愿蒼生俱飽暖”的奉獻偉力。“心懷國之大者,肩扛時代重任。”1956年,黃河流域爆發條銹病、麥田絕收。李振聲院士從那個饑寒交迫的時代走來,他深知,每一粒種子的成長,都關乎農民的生計與希望,所以他傾盡心血,用那雙布滿老繭的手,親力親為選育小麥新品種,培育推廣抗病、高產的遠緣雜交小麥,實現了“讓每個農民都有飯吃”的誓愿。從血氣方剛的青年到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將年華獻給了我們偉大祖國的黃土地,將自己與麥浪滾滾捆綁在了一起,甘作麥田里的躬耕者,守護中國人飯碗里的中國糧。廣大黨員干部當向李振聲院士那“俯首躬耕麥田,守望天下糧安”的無私奉獻致敬,心懷大愛,服務群眾,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將為民造福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主動接起前輩的重擔,薪火相傳、與國相擁、勇擔使命,讓時代的晨曦在我們的手中熠熠生輝。
致敬他那“愿得此身長報國”的赤膽忠心,信念如磐、許黨報國,汲取“擇其一事終一生”的奮斗偉力。“一個人一生中能做的事情有限,所以目標必須明確、集中,要跟著國家需求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李振聲70余年的科學生涯中,始終把“回報國家”作為奮斗目標,為“讓中國人吃飽飯、吃好飯”而不懈努力。在主流研究聚焦于小麥近緣雜交時,李振聲頂著壓力研究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歷經20多年攻克小麥“癌癥”,育成“小偃”系列高產、抗病、優質新品種,為國家糧食安全筑起了堅固防線。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廣大黨員干部當向李振聲院士那“擇一事而終一生”的工匠精神致敬,牢固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明確個人前行目標,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偉大目標,不斷激發自己的奮斗熱情。
致敬他那“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銳意進取,一往無前、矢志不渝,汲取“長風破浪會有時”的創新偉力。李振聲院士“扎根”小麥育種領域31載,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品種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先例。僅憑這一項成就,李振聲就足以贏得世人的尊敬。但他并沒有停下科研的腳步,而是不懈探索著中國糧食的增產之路,組織實施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提出并推動“渤海糧倉”項目建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位農業科學家的使命擔當。他將一輩子奉獻給小麥,甘做大國麥田守望者,讓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固。廣大黨員干部當向李振聲院士那“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如磐初心致敬,始終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放在首位,時刻銘記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銳意改革創新,敢于善于斗爭,愿挑最重的擔子、能啃最硬的骨頭、善接燙手的山芋,以實際行動展現對人民群眾深沉的愛與責任,彰顯新時代年輕干部的使命擔當,當好新時代“麥田”里的守望者。
(德慶 陸小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