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基業,人才為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h域作為國家發展體系中的基礎所在,與大城市家底厚、資金足、條件好的優勢相比,客觀存在人才引不來、活力弱、流失快等瓶頸。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用聚才的良方、育才的智慧、留才的誠意厚植人才“沃土”,以全新的理念、廣闊的平臺、優質的服務補足短板,讓人才聚木成林,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堅持全視角引才,以“理念新”補足“底子薄”,做大人才“總量”。功以才成,業由才廣。長期以來,縣域城市普遍存在人才總量不足、結構失衡等突出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較為嚴重的人才瓶頸制約。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實際,因事擇人、按圖索驥,不斷拓寬引才渠道、豐富引才措施,千方百計提高人才的增量與存量,形成“一花引得百花開,百花捧出盛景來”的良好生態。要圍繞產業升級抓引進。順應當前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能級,圍繞產業鏈發展創新鏈,緊扣創新鏈布局人才鏈,推動產業需求與人才需求“雙向對接”,形成人才因產業聚、產業因人才興的正確“對偶關系”。要圍繞借智登高抓引進。著力打造高層次人才“只用不養”的低成本模式,通過設立“人才飛地”“候鳥工作站”,引入“周末專家”“假日教授”,實現楚才晉用、借智發展,為縣域建設不斷注入新鮮血液。要圍繞鄉愁鄉情抓引進。打好鄉音共情、鄉情連線的“鄉愁牌”,廣下“英雄貼”,廣發“求賢令”,積極宣傳介紹家鄉的發展優勢和人才政策,以周公吐哺的誠意把各類鄉土人才吸引回來、激發起來,構建人才紛至沓來的“強磁場”。
堅持全鏈條育才,以“平臺廣”補足“發展難”,激發人才“能量”。耘好育才土,栽培棟梁才。招引的人才往往懷揣著一腔抱負,如果缺乏干事創業的廣闊平臺,會陷入有技難伸、懷才不遇的困局。要緊扣地區需要,突出特色優勢,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的多維培育體系,“鋪好路子”強本領,“搭好臺子”壯筋骨,讓各類人才創新有條件、創業有機會、發展有空間。要打造滴灌模式。以“產學研”協同為核心驅動力,堅持因材施教、精準滴灌,培育一批生產經營“經理人”、闖拓市場“經紀人”、農村電商“明白人”,定期拉出來曬一曬、比一比、練一練,以比拼的熱度提高成長的速度。要創新評價體系。加快建立以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堅決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唯獎項的傾向,讓人才價值能夠得到充分釋放,為想干者、能干者提供“憑本事說話”的廣闊空間和“靠本事吃飯”的良好機遇。要健全容錯機制。對一些大膽探索而出現失誤的行為,多一點寬容,少一些責備,給予人才最大的信任尊重和理解支持,為他們施展本領“松綁”,全力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環境,最大限度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堅持全身心留才,以“服務優”補足“基礎差”,拴住人才“流量”。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當前,縣域城市在區位條件、城市功能上存在“先天不足”,單純拼錢財、拼硬件、給編制很難留得住人才。要想打破大城市的“虹吸效應”,需在改善“軟環境”上下功夫,亮出真情實意,解決后顧之憂,竭力營造暖心的留才生態,讓最需要的人才過得安心、留得放心、工作定心。要出臺最優質的政策。創新出臺集成度更強、含金量更高的人才政策,對高端人才、緊缺人才、專門人才給予支持和獎勵,進一步暢通人才的晉升通道,以政策優勢謀求人才優勢,加快釋放政策惠才的疊加效應。要提供最充足的保障。堅持把人才牽掛的“關鍵小事”辦成“頭等大事”,既做實“一站式”服務,又做細“管家式”服務,確保人才在衣食住行、就醫體檢、子女入學等事項上獲得良好體驗,增強人才的歸屬感和幸福感。要擦亮最真摯的感情。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落實好黨委聯系專家制度,持續開展人才幫扶解困、節日慰問等活動,多往人才那兒跑一跑,多與人才交交心,讓人才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注,實現“留身”更“留心”、“安業”更“安家”。
(重慶市秀山縣 文睿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