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開始,生態環境在經過上百年的工業時代的污染侵蝕后,城市的藍天碧水變成了烏云滿天、污水橫流,高樓大廈的建立讓公眾難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鳥語花香和親近感,人的生存發展,既需要吃的農產品、穿的和用的工業品,更需要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生態環境的破壞,是人類對自然無度無序沒有底線開發的結果,關鍵在人,不在自然。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唯有樹立起生態紅線,牢牢守住環境底線,才能為發展鞏固根基。
強化制度約束,改善生態環境。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執法、司法的出發點都應放在如何約束和調整人的行為上,執法和司法,要按照誰污染、誰付費,誰破壞、誰受罰的原則,加大對生產者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要改變一罰了之的做法,對構成犯罪的,要堅決追究刑事責任。在十八大以后,我們黨更是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修訂幾十部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相關法律,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我們依靠法律促進生產者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法律也對生產者提出更多更明確的要求,制度約束不斷轉化為自我約束。
增強保護意識,提升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我們要加強司法、林業等多部門的聯動,強化宣傳力度,拓寬參與渠道,把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不斷提高公眾環保意識。基層鄉鎮、村社區等部門可以開展環境保護大掃除、植樹造林等活動,以點帶面帶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活動。日常利用新媒體發布相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意義,以及一些破壞環境行為的典型案例,不斷深入淺出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倡導社會公民要承擔起環保責任,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推進數智監測,助力環境治理。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們要善于依托數字化項目建設,將數字技術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利用無人機、雷達、攝像頭等監測工具,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感知網建設,將各類環境數據接入平臺,實現聯合監控,構建監測監控、預報預警、分析研判、協同處置等功能于一體,全閉環生態環境數字治理體系,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體系,助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數字化的中國,全國各地正在充分運用這樣的大數據技術,實現可實時掌握環境變化,也讓相關執法行為得到有效執行,不斷構筑起生態環境保護防線。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歷史教訓充分證明,在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不能只求發展不求保護,不能只會利用不會修復。我們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堅持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建設美麗中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