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人團圓”剛剛過去的中秋節,很多人仍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在這個秋高氣爽的季節里,寄托的是中華兒女“千里共嬋娟”的思念。吃月餅、賞月、猜燈謎,逛花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有的是為了紀念歷史偉人,有的是為了寄托已故親人的哀思,有的是為了慶祝莊稼豐收,有的更是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由于新冠疫情,許多家庭沒法團聚。但也無法阻止人們渴望團聚的心,如今互聯網極大的方便了人們,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通過手機視頻,短視頻分享,親情互動小程序等方式都能拉近無法回家的人與親人的距離。
要建設文化強國,就應更加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了中華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如今的韓流,哈日,歐美文化正無孔不入的滲透進中國,對中國青少年產生了不小的影響。許多年輕人甚至對外國文化產生了一種病態的追捧,無腦追星,貶低國粹,追求“洋節日”等現象屢見不鮮。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持文化自信,要堅持傳統,更要面向未來,傳統節日并不一定要因循守舊,可以創新出結合時代特點的新的形式。欣慰的是,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身著漢服的的年輕人,這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更要把中華傳統節日發揚光大,這是歷史的使命。要立足當下,放眼未來,勇于創新,弘揚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底色。利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創新多彩的方式,推陳出新,更好的發揮年輕人敢闖敢拼,不怕失敗的精神,把中華傳統文化更好的發揚下去。
(云陽縣云陽鎮人民政府 張錦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