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聚焦于打造每一個基層黨組織,使其成為堅如磐石的戰斗堡壘。
一、現狀透視:基層組織建設典型案例
當前,我國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突出特點是以黨建引領為改革核心,積極創建黨建品牌,其中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一是“黨建 紅色物業”。以黨組織為堅實核心,深化政治引領作用,通過構建組織體系、助力基層陣地建設。珠山區昌河街道構建“1 3 N”治理鏈條,納物業入網格管理,激發“紅色源動力”。依托“圓夢議事廳”,凝聚“紅色向心力”。成立業委會黨支部,提升“紅色服務力”,推動物業服務由“有”向“優”轉變,全面提升居民幸福感與滿意度。
二是“黨建 微治理”。深化精網微格,聚焦民生改善、矛盾調解等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提高服務質量。如珠山區里村街道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以社區黨委為主體,將微網格細分至樓棟、單元、甚至家庭,筑牢“微堡壘”。通過黨員示范引領,組建特色服務隊,激活“微引擎”。將片警與律師志愿者深度融入網格體系,同時借助“百姓說事”,打造“微家園”。
三是“黨建 人才”。以黨建為統領,建立健全流動人員黨組織體系,確保黨的組織和工作有效覆蓋流動人才群體。珠山區經開區個性化服務政策助力景漂人才成長,打造全方位“成長搖籃”。深度融合黨建與人才工作,黨組織活動與黨員示范激發創新活力,釋放“紅色動能”。優化創新生態,為景漂人才提供廣闊舞臺,共筑“創新樂園”,促進人才匯聚與區域發展。
二、原因剖析:深層根源與制度障礙
盡管基層黨組織在建設中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制度設計、執行及監督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部分基層黨組織建設缺乏系統性、科學性規劃,導致組織體系不健全、工作機制不順暢。對制度改革重視不足,重經濟輕黨建,影響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制度設計存在內容不完善、創新不足、銜接不緊密問題。黨建與業務“兩張皮”現象,組織生活與業務工作缺乏關聯性,組織生活形式化。
其次,部分黨員干部缺乏教育培訓和激勵機制,導致工作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人力匱乏、任務繁重及黨員隊伍老化問題。兼職黨務工作者難以兼顧,改革受阻;老黨員占比高,影響活力與創新。
再次,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尚未完善,多元共治格局尚未形成,導致治理效能難以充分發揮。此外,一些制度性障礙如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部門間協作不暢、改革合力難成、“踢皮球”現象等問題也制約了基層組織建設的深入推進。
三、破解之策:以制度創新激發組織活力
針對上述問題與原因,必須以制度創新為突破口,全面深化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以激發組織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 強化組織體系建設,構建堅強戰斗堡壘
要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體系,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全覆蓋。特別是要加強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及新就業群體的關注與引導,通過創新組織設置方式、優化組織資源配置等措施,確保黨的聲音和力量傳遞到每一個角落。同時,要加強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建設,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和黨務工作者隊伍,提高他們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
- 激發黨員干部活力,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要加強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通過建立健全黨員干部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等措施,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同時,要引導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切實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此外,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及相關黨內法規,結合基層組織實際情況,制定明確、具體的黨員退出標準。嚴格執行退出機制,對于不符合標準的黨員要堅決予以處理,不得姑息遷就或打折扣。
-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構建多元共治格局
要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通過建立健全社區協商機制、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等措施,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社會治理。同時,要加強與各類社會組織的合作與聯動,形成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此外,還要加強信息化建設和技術應用,提高社會治理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
- 加強制度建設與執行監督,確保改革落地見效
要建立健全基層組織建設相關制度體系,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工作規范等措施,明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的職責和任務。同時,要加強制度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和問責追究力度,確保各項制度得到有效執行和落實。
- 均衡資源配置,強化基層保障
通過宣傳基層黨組織成效,吸引社會捐贈與贊助,建立透明監管機制增強公信力,資金用于社區建設。合作多方共擔成本,資源共享。鼓勵基層黨組織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集體經濟反哺黨建。提供優質志愿服務獲社會支持,并合理運營資產增收。強化資金監管,嚴懲違規行為,確保資金安全合規使用,促進黨建工作與社區發展良性循環。
(珠山區太白園街道辦事處 金曉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