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邁向國際舞臺。中醫藥的獨特魅力和顯著療效,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然而,中醫藥的“走出去”之路并非坦途,需要我們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探索,更需要高標準的引領和支撐,以及法律的保駕護航。
標準先行,奠定國際化堅實基礎。高標準,是質量的保證,是信譽的象征,更是中醫藥“走出去”的堅實基石。在中醫藥國際化的進程中,我們深知,只有以高標準要求自己,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與尊重。近年來,我國在中醫藥領域內大力推進標準化工作,積極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等相關國際標準制定,成功推動了一系列中醫藥國際標準的發布,涵蓋中藥材種植、采收、炮制、制劑生產等多個環節,以及在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首次將中醫藥納入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醫學綱要——《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次修訂本》(ICD-11),都標志著中醫藥理論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正式承認,為中醫藥產品的國際貿易掃清了障礙,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和法律基礎。
創新驅動,科技助力中醫藥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進步,無疑是推動中醫藥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驅動力。我國正致力于探索將前沿科技融入中醫藥研究與實踐中,如應用生物信息學、分子生物學等高新技術,對中藥活性成分進行精準篩選和功能解析;采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中醫藥大數據庫,促進臨床數據共享,加快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廣藥集團”旗下的白云山和黃中藥公司自主研發的“板藍根顆粒”通過英國MHRA注冊,成為首個在歐盟以藥品身份注冊的中成藥,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極大提升了中醫藥的科學研究水平,也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加精準、便捷的診療方案,增強了中醫藥在全球醫療市場的競爭力。
文化融合,拓寬中醫藥國際視野。文化是連接人心的橋梁,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軟實力。為了讓中醫藥理念深入人心,我國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文化交流項目,由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辦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醫藥培訓班,自2015年起每年邀請沿線國家的醫生學者來華研修,至今已累計培養了數百名中醫藥人才,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解和認同。2017年,中國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成立了歐洲第一家中醫孔子學院,通過教授漢語、中醫藥文化和技能,吸引了大量歐洲學生和專業人士的興趣。
法律保障,構建穩定合作框架。法治是保障中醫藥國際化行穩致遠的根本。我國高度重視中醫藥國際交往中的法律問題,不斷完善涉外中醫藥服務管理制度,制定并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明確了中醫藥服務的標準與規范,強化了知識產權保護,為中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此外,通過簽署多邊或雙邊協議,與世界各國共同設立聯合研發中心、教學基地等實體機構,如中國政府先后與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簽署了關于中醫藥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明確了雙方在中醫藥研發、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合作方向和規則。深化了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形成了互利共贏的合作格局,為全球健康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