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拉大車”,意指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基層政府承擔了超出自身資源和能力的任務事項,是基層負擔重的癥結之一,而破解“小馬拉大車”難題,是當前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一項緊迫任務。
強大治理主體,為“馬”賦能。一是增加數量,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有效發揮基層政府主導作用,統籌發揮志愿者、社會組織、居民群眾等社會力量協同作用,積極引導各方面參與城鄉社區治理。同時相關部門也應該對一些專業性事務,提供必要的政策咨詢、教育培訓、業務指導、信息支持和經費保障,并加強工作監督。二是提高效率。包括基層干部在內的治一線工作人員要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善于運用法治、民主、協商的辦法做群眾工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增強基層治理的預見性、精準性、高效性。
優化治理方式,為“馬”減壓。“車”的負重輕了,“馬”的步子才會邁大。面對我國網民規模已超1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近80%且不斷增長的新形勢,要加強治理智能化水平,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小程序、智慧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線上治理與線下治理交互融合的治理格局,用“算力”解放“人力”,減少基層“鍵對鍵”的事務性工作,增加與群眾“面對面”的機會。
規范治理內容,為“車”定型。一是實行網格事項清單制和準入制。為基層減負,不能什么事都壓給基層,要制定網格事項清單,把牢事項準入關口,從制度上遏制“層層甩鍋”亂象。二是優化考核方式,樹立鮮明導向。要加強鄉鎮、居村考核聯動,優化鄉鎮考核評價辦法,圍繞網格事項處理指標、頻次、方式等推廣“差異化考核”。
(秦思藝)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