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研究
【培訓目的】
學會寫敘事性和議論性兼備的文章,以敘事為主要焦點,并在敘事中使用適當的論點,融入自己的傾向和評價。
【培訓重點】
敘述與論證的結合
【書寫注意事項】
根據不同的表達需求,注意和談的比例
關鍵詞:敘事性敘事、描述性敘事、議論文性敘事;分析論證、感知論證、聯想論證、比較論證
【復習指南】
“敘述和討論”是什么意思? “寫在記敘之間”不僅是一種寫作方法,更是一種寫作的基本功。它既不是敘述,也不是單純的討論,而是敘述中的討論,討論中的敘述,討論中穿插著具體的敘述和形象描述。 “敘事”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敘事”的升華(深化)。兩者有機結合、交融在一起,使文章內容豐富、華麗,使文章的主題得以顯露。一切都會水到渠成。縱觀近年來的高考作文,不少高分考生都善于運用“敘述與討論相結合”的技巧。如何處理敘事與討論的關系?
(一)敘事與討論是有機結合的,兩者不能脫鉤。敘述以敘述為主,討論則適當提煉、總結和升華。
(二)合理安排討論地點。論點用于全文或大篇幅的開頭,提示和概括文章內容,表達作者的思想和立場,并展開下文。也可以用在文章的結尾或大篇幅的結尾處,加深主題,透露自己的想法和觀點。
第一步是寫“敘述與討論”中的“敘述”。一般來說,“敘事與討論”中的“敘事”常見三種情況:敘述性敘事、描述性敘事和議論性敘事。敘事敘事具有很強的敘事性。描述性敘事具有濃厚的描述色彩。議論文性敘述通常由幾個例子組成,通常使用平行句型。他們熱情洋溢、氣勢磅礴,表達高遠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很難說這種“敘述”是敘述還是論證。事實上,它是一種理性的敘述,集敘述與論證于一體,滲透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這三種敘述方法中,敘述性敘述應清楚地描述事件的過程,并適合在舉例時使用;描述性敘述應當對人物和情節進行富有想象力的再現,適合描述場景或情況;舉例時應采用議論性敘述。選取幾個相關的事例,這些事例具有普遍性,適合在列出一組典型事例時使用。訓練時,你可以根據選取的例子和自己的寫作習慣,采取適當的敘述方法。第二步,寫“敘述與討論”中的“討論”。 “討論”是“敘述與討論”段落的核心和靈魂,是案例敘述的意義。 “討論”,常見的討論方式有四種。
(一)分析討論。這是最常見的討論形式,就是對敘述性事例進行分析,揭示事例的內涵,解釋事例的意義,分析事例的本質,使讀者明白道理。
(2)感性討論。這種討論是在描述例子之后展開的,重點是表達作者的感受和見解。
(3)聯想討論。這些例子引發人們的聯想,從這里到那里,到過去、現實、未來,以及包含相似原理的例子,表達了作者對客觀世界的理解。
(4)比較討論。首先對所描述的例子進行解釋和挖掘,然后將例子與它們進行比較和分析,找出兩者的異同。通過比較,哪一個更好,哪一個更差,褒貶就可以分得很清楚了。
【技術解讀】
“敘事與議論相結合”不僅是一種寫作方法,也是寫作的一項基本功。掌握這項技能對于寫作各類散文、議論文具有重要意義。縱觀近年來的高考作文,不少高分考生都善于運用“敘述與討論相結合”的技巧。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多寫一些“敘述性、議論文性”的段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段寫作訓練可以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寫“敘述與討論”中的“敘述”。
“述說”中的“敘述”,實際上就是事例的敘述。它不同于敘事中描述人們事件的“敘事”。敘事中的“敘事”要求完整地描述事件的發展過程和人物的活動。需要描述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件(原因、過程、結果)。 )等寫清楚。 “敘議”的敘事是為議論服務的。應與討論有機結合,表達作者的思想和觀點。一般而言,它是通用且簡潔的。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敘述與討論”中的“敘述”是同樣直截了當的敘述。根據內容的需要,還可以變化、有重點、多樣化。一般來說,“敘事與討論”中的“敘事”常見三種情況:敘述性敘事、描述性敘事和議論性敘事。
看看優秀高考作文中的三段話:
(1)1998年的一個洪水天,洪水洶涌翻滾,瘋狂咆哮,沖向一望無際的田野。瘋狂的洪水中,一名女子緊緊抓住一棵搖搖欲墜的樹,眼看就要被洪水卷走。就在這時,一名身穿軍裝,笑容燦爛的青年游了過來。他那么年輕,那么年輕,人們都為他年輕的生活鼓掌。他精力充沛,讓人不禁想起正午的太陽。他笑著將救生衣遞了過去,用力說道:“穿上!” “但是你,你也需要它!”女人眼里含著淚水喊道。 “我是游泳冠軍,我不怕水!”說完,他松開了手,鉆進了洪水之中。但他卻再也沒有站起來……
面對生與死、自己與他人的選擇,他冷靜地做出了精神上的選擇。從此,他的笑容,他的聲音,他的生命,永遠融入滾滾洪流之中,不再重演。殊不知,他的笑容永遠倒映在水中,他的聲音永遠響徹世人的耳邊,他的生命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他的選擇令人激動且鼓舞人心。我很佩服這種冷靜的精神選擇!
(2) 逆流而上,水邊有一位老人。他的額頭布滿了皺紋,瘦弱的身體微微拱起,還有他在河邊冥想時臉上的困惑……
我想起了“長長一口氣掩淚,哀民生疾苦”的屈原!他正在河邊徘徊……突然,他抬頭望天,嘆息道:“天啊!你為何如此對待我?圣主,你為何聽信讒言,疏遠我!世間萬物皆如此!”這么大了,沒人明白我的意圖!”跳上了天空!他跳進了湍急的河水中……
我想哭卻無淚,我幫不了你。我只能向蔣欣和屈原喊道:“我明白了!我真的明白了!”
屈原為國家和人民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真摯而強烈的感情將銘刻在后人的心中,永遠不會被遺忘……“小人當道,君主無能”。屈原充滿了報國的激情和渴望,但換來的卻是“眾女嫉妒我,散布謠言,說我善于淫蕩”。多么悲傷啊!唉!
(三)三國往事還清,過去的錯誤不能重蹈覆轍。是誰讓大英雄董卓遺憾離世?那是他最信任的養子呂布。是誰偷偷更換了曹太公城墻上的那些金磚?這是他最喜歡的孩子阿嬤。是誰抱著張飛的頭,向敵營奔去?他是他親自選拔的中將。過去的時光太浪費了,無法回頭。在歷史的尺度上,他們都被親密的情感欺騙和殺害;在理性的尺度上,他們顯得是那么的渺小和無知。
以上三段敘述與討論交織在一起。第一段的“敘述”是常見的概括性敘述,具有較強的敘述性。它描述了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在洪水中拋棄自己的生命。以身救人的感人故事講述后引發熱議。第二段的“敘事”具有濃厚的描寫色彩,想象屈原在河邊吟詩的情景。有肖像描寫,有語言描寫,讓屈原的形象出現在眼前,然后討論進行下去。很難說第三段是敘述性的還是論證性的。事實上,這是一種理性的敘述。敘述和論證渾然一體,滲透著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這種議論文式的敘述往往由幾個例子組成,并且經常使用平行句型。 ,爽朗磅礴,表達高漲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極具感染力。這三種敘述方法中,敘述性敘述應清楚地描述事件的過程,并適合在舉例時使用;描述性敘事應當對人物和情節進行富有想象力的再現,適合描述場景或情況;論證性敘述 引用一組典型事例時,需要選擇幾個具有普遍性、適合使用的相關事例。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選取的例子和自己的寫作習慣,采用適當的敘述方法。
第二步,寫“敘述與討論”中的“討論”。 “討論”是“敘述與討論”段落的核心和靈魂,是案例敘述的意義。為了幫助學生寫好“討論”部分,我總結了四種常見的討論方法,并要求學生學習并熟練運用。
1.分析討論。
這是最常見的討論形式,就是對敘述性事例進行分析,揭示事例的內涵,解釋事例的意義,分析事例的本質,使讀者明白道理。例如: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關于心靈選擇的故事:山里住著一位老禪師。有一天,他在月光下很晚才回家。當他回到家時,他發現有小偷正在他家做客。老禪師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他有些生氣,想要抓住小偷,但是佛教的教義讓他放棄了這個想法。他選擇了善良和寬容:他脫下長袍,靜靜地在門外等待。 。當小偷出來時,老禪師對小偷說:“你千里迢迢來看我,但我實在很窮,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給你拿,所以我把這件袈裟送給你。”說完,他將長袍塞了進去。落入盜賊手中。小偷驚慌失措,抓起他的袍子就跑。老禪師看著小偷遠去的背影,又看了看他頭頂的明月,嘆息道:“我恨不得把這明月送給他。”第二天,老禪師開門時,發現他的袈裟疊得整整齊齊地放在門口。老禪師很慶幸他選擇了善良,說道:“我終于給了他一輪明月。”
是的,他們兩人都選擇了明月,同時得到了明月。老禪師選擇的明月叫做寬容,所以他讓一個心懷惡意的人變得善良。在佛教看來,就等于施展無量功德;獲得誠信,在佛教看來,就等于“放下屠刀,立馬成佛”。人生,我們需要這種明月光輝的心靈選擇。
本段討論部分邏輯清晰,深刻揭示了例子的含義:寬容和仁慈可以使心懷不軌的人悔改、回心轉意。老禪師和小偷都做出了有明月之光的心靈選擇。
2.感性討論。
這種討論是在描述例子之后展開的,重點是表達作者的感受和見解。例如:
我曾讀過陸友慶的《死亡日記》,被他死亡日記中充滿頑強生命力的向日葵深深感動。陸佑清——
一個飽受病痛困擾,終日臥床不起的凡人,正值青春年華,卻以一顆向日葵追逐太陽的心微笑著面對生活。疾病選擇了陸有慶,而陸有慶卻選擇了坎坷的生活。他選擇了偉大,選擇了不屈,選擇了堅持!他的選擇讓我哭泣,讓我遺憾,但也讓我微笑,微笑著不平凡的人生,微笑著漫長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他選擇的真正意義:讓生活充滿歡笑!
這一段話的字數很少。著重表達了作者讀完盧友慶的《死亡日記》后的感受和理解。陸佑清選擇了偉大,選擇了不屈,選擇了堅持,選擇了對生活的熱烈熱愛,選擇了對生活苦難的微笑。
3.聯想討論。
這種討論引發從例子、從這里到那里、到過去、現實、未來、到含有相似原理的例子的聯想,從而表達作者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例如:
我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只獅子曾經幫助一只老鼠擺脫困境。老鼠對獅子說:“我會報答你的。”但獅子認為老鼠太弱了,所以沒有把他的話放在心上。然而,獅子很快就落入了獵人的陷阱。這時,老鼠幫助它咬破了陷阱,獅子才在絕境中活了下來。可見,正是獅子選擇善良,才給了它第二次生命。事實上,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情也發生過很多。如果管仲沒有選擇與鮑叔牙和睦相處,他戰敗后也難逃一死。如果張良沒有選擇在橋上恭敬地幫老人穿鞋,他就不會獲得《孫子兵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