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煙臺9月18日電:山東這座寶島的“綠色”探索還有辦法
中新社記者 楊冰 王嬌妮
長山群島位于山東省東北部,就像一串珍珠項鏈鑲嵌在黃渤海之中。經海浪“雕刻”而成的九丈崖、月牙灣等景觀令人驚嘆。
圖為山東長島風光。張偉康 攝 隨著人與海洋的互動不斷增多,島嶼逐漸承載著生態、生產、生活等多重復雜功能,壓力和威脅也隨之而來。建設國際零碳島、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開展藍碳生態系統固碳增收……長島在推動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推動區域綠色轉型
沿著長島南長山街道孫家村山海慢步道漫步,可以看到青山綠水、碧海藍天。眼前的海灘干凈又寬闊。很多游客來這里體驗摩托艇等水上運動。
16年后重回長島,來自徐州的游客李蓉發現這里的海灘變得“更寬闊”、更美麗,不再是她印象中混亂的農耕景象。
20世紀90年代,農民在長島沿岸修建海參苗圃等設施,大規模養殖海參、扇貝、牡蠣等,導致自然海岸線減少,海灘污染日益嚴重。
“2016年后,我們拆除了海灘上的100多家苗木企業,恢復了美麗的海岸線。”孫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成偉表示,海域環境改善后,村里開始發展出海、采摘等旅游項目,建設海島民宿、吃“旅游”米”。
圖為山東長島海濱風光。長島宣傳文化和旅游部供圖。記者從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實驗區獲悉,近年來,長島有序騰空養殖筏、圍網、海參池1.8萬畝,實施海岸帶整治修復工程。拆除侵占自然岸線的危房、苗圃10余處、86萬平方米,修復岸線89公里,自然岸線和旅游岸線比例由修復前的38%提高到87.7%。
減污、減碳、綠色擴張……在修復海岸的同時,長島推動全區綠色低碳轉型,實行產業退島,禁止新建工業項目,實行“不準入”對島外車輛進行“管制”,對島內車輛進行“管制”。 “品牌”管控、新能源旅游公交系統運營、清潔能源替代集中供暖、推廣生活垃圾分類、污水處理覆蓋等。同時啟動“花島”創建,更多整改影響村莊環境問題800余處,同步種植各類樹木花卉16萬余株,有效改善城鄉“面貌”。
當地政府還主動提出打造“零碳旅游目的地”,通過降低能源消耗等措施抵消碳排放,力爭實現景區碳排放凈增零。
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島上碳排放量大幅下降。長島大黑山島也成為我國首個碳負值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負島”。如今,灘礁上大葉植物重新生長,東亞江豚、斑海豹等瀕危物種頻繁成群游動,鯨魚、海龜時常出現,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瀕危鳥類明顯增多。 ..
2021年,山東煙臺提出建設“長島國際零碳島”,目標是到203年實現整個長島島凈零排放[)5,為國家乃至世界提供了參考。應對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
闖出海島開發新路徑[)
從長島南部的長山島出發,乘船幾個小時就可以到達位于渤海深處的南皇城島海域,那里矗立著多個海洋牧場平臺和養殖網箱。
“該平臺配備了自主研發的自動喂食機、水下自動洗網機器人、智能傳感器、養殖大數據管理系統等智能設備?!睙熍_京海漁業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海洋牧場的管理方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通過優化養殖流程,減少了資源消耗。
圖為位于長島海域的海洋牧場平臺。長島宣傳文化和旅游部供圖。去年年底,山東長島“藍色糧倉”海洋經濟開發區獲批設立,成為我國首個海洋經濟開發區。長島憑借“海上糧倉”新名片,進一步挺進深海,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生態漁業綠色低碳轉型。目前已形成“海洋工程 牧場”聯動、“陸海接力”兼容、“大漁帶、小漁帶”等。 “漁”共享等多種模式協調發展的格局,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同時,長島還從海洋中尋找藍碳,與北京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長島海洋碳匯研發實驗基地及黃渤海藍色碳監測與評估。推出國內首單“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款”,為海洋生態保護提供金融支持,打造綠色金融與海洋生態修復相結合的新模式。
如今,長島相關海域平靜的海面下,正在生長出“綠洲”。當地正在恢復建設海草床、海藻田等,使裸露的海底重新變綠。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2024國際零碳島嶼聯盟暨長島海洋生態文明分論壇獲悉,山東長島正在發起成立全球首個定位于零碳島的國際組織,團結小島國, ——知名島城與國際組織、金融機構等,開展多維度綠色低碳發展國際合作。 (超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