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頗族鬧宗歌節是景頗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十五舉行,持續3至7天。這是一個追溯民族起源、驅邪揚善、預言祈福、慶豐收的大型歌舞晚會,被譽為千人舞會。每逢節日,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著“目腦柱”載歌載舞。旋律雄渾有力,場面宏大、熱鬧。傳說:相傳《木鬧宗歌》是鳥兒向太陽鬼學習的歌舞,景頗族又向鳥兒學習了這種舞蹈。為了傳承給后代,他們在頭柱上雕刻了舞蹈圖案。阿昌族的會結節、窩羅節主要流行于龍川縣戶薩、拉薩等地。每年農歷10月26日舉行。屆時,人們會抬著紙、竹子制成的青龍、白象聚集在會場,跳集體舞,戲弄青龍、白象,慶祝豐收。臥螺節流行于梁河、潞西等地。它包括祭祀祖先和歌舞狂歡。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傳說: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阿昌族的創始人查帕瑪,他用立在“沃洛拱門”頂上的圣箭射下了惡魔的假日,恢復了大地萬物的生機,并拯救了人類。傣族的潑水節實際上就是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四月中旬(農歷清明節前后十天左右)舉行,持續三至四天。公歷4月13日至15日三天。傣族的潑水節又稱“浴佛節”。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民族都慶祝這個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慶祝潑水節。
潑水節起源于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不斷加深,潑水節已成為一種民族習俗,并傳承了數百年。節日到來時,傣族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婦女們每人挑一擔水,為佛像洗去灰塵,祈求佛祖保佑。 “浴佛”后,人們開始互相潑水表達祝福,希望用圣水洗去疾病和災難,換取美好幸福的生活。集體潑水就這樣開始了。一群群年輕男女在街上裝滿了各種容器里的水,互相追逐,把水潑到每個人身上。優雅的則用樹枝潑水。 “水花一開,戴家發狂”、“渾身濕透,幸福一生”!象征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人們盡情地潑水,大聲笑,渾身濕透,興高采烈。入夜,村鼓樂聲不絕,人們載歌載舞,熱鬧非凡。整個節日期間,除了賽龍舟、飛高樓、放孔明燈、潑水、丟包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有斗雞、放氣球、游園會、物資交流等新活動。 。云南民族村的傣族、佤族男女也身著盛裝,與游客一起慶祝潑水節。阿昌族阿魯沃洛節流行于德宏州梁河縣。是阿昌族的傳統民族節日。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民族文化表演、歌舞嘉年華等。 蒙巴納西風節 蒙巴納西風節于農歷三月十六至十九在德宏州魯西市舉行。節日期間將舉辦文藝演出、參觀蒙巴納西異域風情園等活動。
阿昌族阿魯沃洛節于農歷三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在德宏州梁河縣舉行。這是阿昌族的傳統民族節日。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有祭祖、民族文藝表演、歌舞等。瑞麗中緬胞波嘉年華宣揚中緬兩國山水相連、村寨相連、兄弟自古以來的情誼。自2001年舉辦以來,嘉年華影響力不斷擴大,現已發展成為中緬兩國和諧相處的國際旅游盛會。節日。屆時將有開幕式文藝表演、中緬牛車選拔賽、瑞麗江小姐民族服裝選拔賽、南姑河秘密淘寶大賽、邊境貿易展等活動,趣味無窮。景頗族目瑙綜歌節 農歷正月十五至十八日,德宏州各縣市都要慶祝景頗族目瑙綜歌節。目瑙縱歌節是景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數以萬計的人隨著同一個鼓起舞。其規模之大,極其震撼。它是中國西部的全民狂歡節,以“天舞”著稱,被譽為“萬人舞”。在景頗族聚居的德宏州,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左右都會舉辦目瑙縱歌節。各村各村都會舉辦目瑙縱歌節。每年,景頗族各村寨的村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聚集在村落寬敞的廣場上,慶祝目瑙宗歌節。節日當天,在歌舞廳中心舉行“目腦石洞”、四方門祭祀、驅鬼等傳統宗教活動。儀式結束后,鑼鼓喧天,歌舞廳里爆發出陣陣歡呼聲。舞廳中央,數萬人隨著鼓點的節奏變化。舞步時而變化,時而穿插,時而環繞,場面宏大、熱鬧。瑞麗中緬胞波嘉年華 “胞波”在緬語中是兄弟的意思。自古以來,中緬兩國山水相連,村寨相連,兄弟情誼深厚。瑞麗中緬胞波嘉年華自2001年舉辦以來,影響力不斷擴大,現已發展成為為中緬兩國帶來和諧歡樂的國際旅游節慶。節日期間,將舉辦開幕式文藝表演、中緬牛車選拔賽、瑞麗江小姐民族服裝選拔賽、南姑河秘淘寶大賽、邊境貿易展覽等活動。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