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兒子去國外旅游,結果就是去國外挖沙子!”
假期結束前,周女士給記者發來了一長串投訴單。
長假前,家長們已經準備好幾天了,滿懷信心地帶著孩子去旅游。然而,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卻被孩子的幾句話冒犯了。
今年國慶假期,周女士一家人去了東南亞。他們乘游船、潛水,各種活動安排得滿滿的。然而,她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并不買賬。 “我什么也沒玩。我只想回酒店,整天在海灘上挖沙子。” ”
周女士覺得很遺憾:“我沒有參觀那么多景點,心不在焉地坐在船上。我給他拍照,聳了聳肩,一臉不情愿。我們只好遷就他,給他換了一張船?!焙芏嘈谐獭!?/p>
周女士的這段旅程,與經歷過的郝媽媽有著同樣的感受:“帶娃旅行,吃飽玩飽就夠了?!比绻麑殞毺?,真的沒有必要帶寶寶出國或者去名勝古跡,因為都已經被遺忘了。 ”
當兒子浩浩上幼兒園的時候,浩浩的媽媽也認為孩子從小就應該不遠千里去獲取知識。每當放假的時候,她都會帶著寶寶去各地旅游,但結果卻讓人哭笑不得:“去西安的時候,他只記得在城墻上走走,吃羊湯包、肉包子。”去成都的時候對兵馬俑印象很模糊,只記得大熊貓,對都江堰沒有任何印象。”
“建議三年級以后帶孩子去真正的旅行。”郝媽媽說:“從四年級開始,帶他去看看各種名勝古跡是很有用的,他會有自己的感受,今年他要上初中了,首先全家人都去了國慶期間去了楠溪江古村,兒子馬上就寫了一篇關于浙江傳統文化的文章,這兩年暑假,他應要求去山西看了古建筑。路線也是他自己決定的?!?/p>
假期里帶寶寶去旅行
100個寶寶有100種不合作的方式
說到帶孩子出行生氣,很多家長都心懷苦澀。
有些孩子更喜歡酒店而不是景點:只有在酒店吃肯德基、開著空調看電視,他們才真正開心。去海邊挖沙看海還不如回酒店玩滑滑梯。
或者最終的目的是買個冰淇淋,吃完就想回家回酒店。
而寶寶的專注力從來都不是媽媽所期望的:在美麗的湖邊扔石頭是最好玩的;在美麗的湖邊扔石頭是最好玩的;地上的煙卡最吸引人了……
想象很美好,但現實卻很悲慘。家長們不禁捂著胸口問:我們為什么要帶孩子去旅行?帶孩子去旅行有意義嗎?
什么樣的旅行才有意義?
事實上,在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指出了帶孩子出行的一些誤區。
一位網友問道:“父母平時不是很理解孩子嗎?旅行的時候,也應該包括孩子的喜好?!?/p>
他說,寶寶很怕熱,所以盡量安排室內活動,出行主要乘坐出租車。他盡量安排早上和晚上的戶外旅行,上午和下午都在室內或酒店度過。
“旅行總會有突發情況,即使這個時候一切都已經決定了,暫停當天的行程也應該放心了,不要責怪孩子沒有達到你的心理預期?!?/p>
在此,記者還整理了一些帶孩子出行的誤區和建議——
第一種:盲目跟風,帶孩子去旅行
【誤區】:“別人帶孩子去旅游,我也帶孩子去旅游。別人要求孩子參加游學,我也讓孩子參加?!?/p>
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旅游。真正的目的不是讓孩子獲得知識,而是以“獲得知識”的形式進行比較行為。
例如,在家長群中,一位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想在假期報名參加游學活動。于是,不少家長紛紛效仿。
這些家長看似擔心孩子的“特長”,實則是在互相比較。
最終,這些家長花了錢,孩子也花了時間,對孩子的成長幾乎沒有什么積極作用。
第二種:帶孩子消費、享樂
【誤區】:“旅行要選‘好玩’的地方,去‘高端’的地方,舍得花錢去體驗。”
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去旅游。他們的初衷是讓孩子獲得經驗,但他們不確定應該讓孩子獲得什么樣的經驗,什么才算獲得經驗。
于是,我秉著“貴的就是好的”的觀點,帶著孩子從這個游樂園到那個游樂園,從這個五星級酒店到那個豪華民宿,吃這里的美食,買那里的特產,體驗該娛樂項目和體驗高端運動等。
其實,奢侈的旅游內容并不能讓孩子真正增長見識,反而會鼓勵孩子攀比。
第三種:帶孩子休閑旅游
【誤區】:“用最短的時間游覽最多的景點。孩子去的地方越多,收獲就越大?!?/p>
為了拍照發朋友圈,一些家長每次去景點都會匆匆找“網紅景點”拍照,根本沒有意識到帶孩子來這里的真正目的。
親子旅行并不是所謂的“效率”。用最短的時間游覽最多的景點,并不是親子旅行應有的樣子。
帶孩子旅行時,需要讓他們感受異國他鄉,體驗自然文化,學習知識。
那么,什么樣的旅行適合孩子呢?
高品質的陪伴,
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旅途中,隨時與孩子交流,互相分享旅行的快樂。相信這樣的舉動會給旅行增添更加溫馨的氣氛,讓旅行進行得更加順利。
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和游戲,充分溝通孩子的感受,父母的陪伴會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強的孩子更自信,更友善,成長更順利,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好的人際關系。
提高孩子的參與意識,
培養他的責任感
出發前,孩子和家長一起準備旅行用品。去不同的地方,需要做的事情也不同。
例如,如果要去海邊,應佩戴墨鏡、防曬服、與游泳相關的泳衣、泳圈等;如果你要去徒步旅行,你應該穿什么樣的衣服和鞋子?
路上充饑的食物、車上打發時間的玩具等可以單獨留給孩子打包放入包里,由他們負責攜帶。
孩子參與的過程可以培養孩子的準備能力、計劃能力和責任感。
讓您的孩子有深度的旅行體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大多數家長都想利用假期帶孩子去游歷祖國的山山水水,體驗異地的風土人情,增長見識。
每次我們參觀一個景點時,我們都需要讓孩子感受到這個景點能給他們帶來的意義。
例如,當您帶孩子去博物館時,不要只是拍照。而是帶著孩子去聽講解、看介紹,了解知識和文化,知道其中的奧秘,讓孩子有所收獲。
真正的親子旅行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成長體驗,讓孩子在旅行中感受到父母的愛,獲得父母深厚的陪伴,在旅行后獲得愛與成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