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利用空閑時間,深耕細讀了《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思緒翩翩,久久不能平靜。本書還原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歲月,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他從一個迷茫的十五六歲的中學生成長為一個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的青年,胸懷為民謀福利的抱負,這就決定了他所走的人生道路的不同。作為一名在西藏基層工作的普通干部,我無法感同身受習總書記當年的苦難和壓力,但幸運的是,我與總書記一樣,選擇來到基層,來到群眾中間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一是堅持學習和思考的態度。習總書記在知青歲月里,從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甚至是“癡迷”閱讀,閱讀面十分廣,像《中國通史簡編》等各種書籍,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幾公里路才借到。習總書記同時注重閱讀的深度,餓著肚子也要把喜歡的書讀完,要研究透徹。如同書中說的那樣,習總書記執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讀書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是呀,人為什么要讀書?讀書有何用?讀書是人生的一種沉淀,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升華。比如最近東方甄選直播間董宇輝老師火遍網絡,火的不是賣貨,火的不是視頻,火的是知識,火的是才華,火的是知識的傳播,火的是內心充滿的力量,火的是為人師表,火的是才華橫溢。知識再次展現出它的力量,讀書可以增加一個人談吐的質量和深度,可以加深對社會事件和文化多樣性更豐富的認知,可以保持大腦的活躍,可以驅除內心地浮躁,可以提升抵抗孤獨地能力。讀書獲取的知識,是一個人最大的魅力。我要向習近平總書記學習,多讀書、多思考、多反省,豐富知識、豐富精神。在讀書中探尋精義,學習為人做事之道,學以致用,指導工作開展,這將無愧于共產黨員的稱號,無愧于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做到習總書記說的“功以學成,業由學廣”。
二是培養求真務實的良好作風。唯有看到問題的人才能解決問題,唯有接近人民的人才能幫助人民。在七年知青歲月中,習近平始終塌下身子深入群眾,秉持著踏踏實實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辦沼氣、辦鐵業社、代銷點、縫紉社、磨坊……“我們選近平當村支書,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擔當,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眾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個行動和決策都很務實,都是為老百姓的利益考慮的。”七年知青歲月幫助習總書記看到了基層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聽到了黃土地最真實的聲音,進而幫助他做出正確決斷,一步步實現最初夢想。這也足以啟發我們青年干部要把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把遠大目標與真抓實干結合起來,把統籌大局與抓細抓小結合起來,立足平凡的崗位,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習總書記曾經回憶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我覺得正是在艱難歲月里的學習、思考、實踐、創新,才使得習總書記有了堅定的目標并持之以恒為之奮斗。我們這代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應當“堅定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崗位上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尼木縣卡如鄉黨群服務中心干部 劉曉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